夜泉州
写作日期:2015-06-28
旅行日期:2015-02
赶到泉州已是傍晚时分,在城中闲逛,竟来到了古泉州的中心地带--钟楼。这里是西街,狭窄的街道上人流车流混在一起,很是拥挤。
泉州,是最早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24座城市之一,目前还有一片老城,有很多历史古迹。
其实,泉州及福建,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偏远蛮荒之地。到了宋代,因为管辖区域在北边受限,逐渐重视对东南西南一些地方的管理和开发,泉州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开始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特别是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泉州变得重要和繁华,“刺桐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一直延续到元朝。据称,马可波罗就是从刺桐港乘船离开中国。
海外贸易的中转地主要是中东的波斯阿拉伯地区,所以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家族来的泉州居住生活。元朝时期,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被列为第二等级,更受蒙古人信任,地位远比当地的南方汉人高,波斯阿拉伯地区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也因此受益,成为当地的实际统治者,拥有庞大的武装。
到了元末动荡时期,当地的波斯人甚至发动了兵乱,占领了福州,史称“亦思巴奚战乱”。战乱持续十年之久,重创了海外贸易,泉州因此衰落。而这场战乱,因为涉及宗教信仰和种族仇恨,伊斯兰教在泉州也因此衰退。
明成祖之后,明朝开始走向封闭,限制海外贸易。清代为对付台湾的郑氏,实施迁界海禁等政策,港口因此废弃。
明清到民国几百年的衰落后,泉州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又变得繁荣起来。基本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和重要的国企,也没有经济特区政策,泉州主要靠民间的力量自主发展,现在的繁荣和经济实力不输于临近的特区厦门,甚至强于省会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