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历史文化

首页 > 业余爱好 > 历史文化 > 祭孔是否就能促进文化共同性
祭孔是否就能促进文化共同性?

近来,两岸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使许多人产生了对未来持续发展的良好期待,并对此有多种论述,《南方都市报》的一篇“两岸长远未来在于促进文化共同性”的社论就属此类。文中讲,制约两岸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因长期政治隔绝而产生的心理隔膜,打破心理坚冰需要从经济做起,而到文化作结,强调“中华民族”概念,内涵首先就在族裔和文化层面。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以儒家文化为重心,同时又融合了佛家与道家的内容,并形成“文化中国”,是所有在中国之外的华裔的最大历史与文化认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传统,从辛亥革命至共和国成立,是在致力于摆脱内外压迫而建立新国家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指向构造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世界,也为今天的两岸民众所共同继承;而在以后时期,两岸各自发展,在政治文化上产生了明显分野,大陆与台湾在当代生活上已有部分背离。为拉近两岸民众情感,就必须着力于强化两岸间已有的共同历史与文化记忆,重新建构共同的“民族中国”与“文化中国”。具体操作看至少要做两项,一是对两岸共同的传统礼仪符号系统要高度统一,二是使两岸在现代史上有更多共同语言。
洋洋洒洒,很长的一篇文章,只能于关键处摘录,但感到也能体现其全貌。我对《南方都市报》也是很赞赏的,虽然因涨价而不再常买,但基本每周都能买一次,认为其社论也很有看头(虽然也曾因其早先关于“爱情”的社论提出过批评),但还不至于爱屋及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其文看起来很有气势也似有很多道理,但似乎鸿篇大论之后却虎头蛇尾,着眼点很狭窄,不过礼仪尊孔和同修现代史而而,真有些奇了怪了,如此费力就为了说这点事?难道还有许多难言之隐?不知是否能找些什么洗洗更健康?
对共同现代史问题,涉及太多政治问题,恐怕是个长期任务,要靠时间来解决,也不好评说,那就说说咱们的共同民族文化传统,我很喜欢这个话题,也写了不少了,看来是写不完的了,因为有太多被称为“要用一生来读的经典”,哈哈。不过我可是个异端,专职制造杂音,不要指望我会说顺耳的,因为这些讲经典的常常使我不耳顺。
先说说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核心--儒家文化。孔子在当时是失意的,没有多少人认同他的学说,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谓“独尊儒术”,使儒家从民间进入庙堂,被统治者所推崇,大量的儒家著作开始浮出水面,成为教科书,但以后的几百年也只是少数人的读物,甚至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时期再次边缘化。隋唐统一后,开始实行科举,其中明经科把儒家学说作为考试教材,庶民也可以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进身官场,这种统治者的推广方式开始使儒家学说逐渐传播开来并影响社会,但地位还不够高,因为还有更受推崇的科举--进士科,考作诗这样的才能。宋代以后,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唯一的科举科目,学儒家经典成为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当然就成为符合时代的时尚,也就逐渐渗入到到民间文化中,直到五四运动。儒家文化主要还是官方的文化,是靠选拔官吏来推动的,是官场和统治者的文化,孔庙就往往是当地政府的教学考试机构。儒家文化在其核心地带--中原的影响力较深厚,形成强大的民间的文化势力;而在边远地区,因为天高皇帝远,地域文化势力强大,儒家文化影响受限,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就差远了。
一直以来,经常听到个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在大陆中断了,要找传统要去香港、台湾和海外,那里的华人保留有正宗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港台及海外的那些精英们来大陆,动则要教育青年们多学习传统文化,否则无法与他们对话,这几乎要笑掉我的大牙。我不知香港所谓的保留完好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什么,那里在英国人来之前是偏远村庄,本来就未必是儒家能触及到的地方,以后的统治者是西洋人,优才以进英文学校为荣,儒家势力肯定不会盛,现在也只听说有黄大仙、车公庙、妈祖等,当然还有风水先生,这些是一些古代的东东,也可以说是传统,但都是些不入流的古代文化,从来就没有成为过文化的主流,多是一些当地先民的原始宗教的演变物,只具有地域特点,与正宗完全不搭界。内地的学生,除文革中断过一段,都是念着历史公认的古代的最优秀的诗词文章长大的,不知道香港的学生怎样?是否可以来比一比,看哪里的学生的古代文学修养深厚?那些海外的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带去一些传统,更多是民间的,不考科举不知有多少人会学正宗的儒家,而且常要受到其他文化的压制,能坚守一些已经不容易了,足以让我们钦佩,但离保留完好的民族传统还是太远,甚至后代连汉语都不会讲了。所以现在,谈传统,言必称台湾,认为其最完整。
台湾,考古发现有多个人种的化石,包括与福建发现的人种化石相似的,认为是多人种的交汇地。历史上记载,三国时期孙权派兵到达“夷洲”,即现在的台湾。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汉族人开始移居澎湖,宋元时汉族开始向台湾岛发展,并把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去。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管辖,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在明后期有组织地移民台湾岛。17世纪初,荷兰入侵台湾,最终在1642年使台湾沦为其殖民地,直到1662年初被郑成功收复。1684年,清朝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再有大量移民,到1811年人口达190万,多数为福建、广东移民。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大陆的福建和广东往来密切,中华文化全面传入台湾。中法战争后,台湾于1885年划为省,但因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沦为殖民地达50年,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收复。回顾这段历史,主要是为理清台湾的文化渊源,早期移民多数为沿海渔民,主要靠渔业和贸易为生,从其管理中心在狭小的澎湖就可见一斑,他们的文化地域性很强,主要是妈祖这类的海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所谓正宗的中国文化传统应是在建立台湾府这样的统治机构后带入的,而维持这种文化的为务农的移民,这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台湾,清朝以前的相当长时期内,基本是地域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非主流的中华文化),到清朝以后,正宗的儒家文化进入,因官府的推动逐渐占据主流,其间还因成为殖民地而中断50年,也就是最多只有200多年的儒家文化时期,而距收复最多也就60多年。但儒家文化在台湾到底是否真正有相当地位还要另说的,因为台湾居民主要操闽南、客家两种语系,客家人自认为是中原汉族南迁的,受中原文化影响较重,主要也是务农为主,应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拥趸者(许多详情未知,所以也不好说)。闽南及其他语系汉族,虽然也有务农者,但早期还是沿海渔民为多,以渔业、贸易为主,在他们的传统中,妈祖崇拜比孔子崇拜更盛,时间更长,也受殖民地影响更少,靠祭孔似乎拜错了庙门。我不知所谓保存完整的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从哪里来的?
而在大陆的腹地--中原地区,有着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因长时间的统治者的推广而深入民间,产生最正宗的民间儒家文化,同样也就是因为这种顽固性、惰性太重,当外来西方文化侵入后毫无适应性,总是抱着过去的那套东东而不能自拔,一味抵触、排斥,成为社会发展变革的巨大阻力,也使国家、民族一直难以图强自新,最终才导致“五四运动”时喊出“打到孔家店”,许多人要“全盘西化”,这是当时情景下的一种逆反。而在边远的广东、福建地区,因为正宗儒家势力相对较弱,地域文化的适应性较好,当西方文化入侵时,就依靠通商口岸最早接触、学习西方,最早的劳工和留学生主要就在这些地方,最早的变革声音也从这里开始,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等等,使原来公认的文化落后地区,一跃成为整个国家的先进,而过去的文化中心却边缘化,这是否就是正宗惹得祸?
以否定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起始于五四运动前后,是超党派的,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还有无党派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后来在政治上分道扬镳,文化上差别并不大,陈独秀是共产党,胡适则支持国民党,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选择了较激进的文化策略,而国民党逃到台湾则没做太多变革,新中国并非全部否定古代文化,只是文革中出现较多的极端行为,比如破坏古迹、文物、书籍等。就算经文革十年(有人或许多算一些年)有文化中断,相对于中原上千年的文化传统也只是瞬间,历史上就没有更长的中断了?而且民间的传统保持力也很强,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如果那样说,台湾经50年殖民地就更没中国文化了。
我觉得大陆外的华人,往往浮光掠影看问题,只看到表面,比如内地不讲24孝了、不学四书五经了、不学三字经千字文了、不祭孔子了、不祭炎黄了、不兴磕头了、不兴拜师了、不抢头炷香了、不用繁体字了等等,总是用这种表面的东东--就是所谓符号作为中华文化象征,非常表面化,非常肤浅,只能说明这些边远地区的所谓中华文化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只懂衍生物而不知实质,那些精英们除了这些形式的东东,是否能给出些内容,去了儒家符号难道就没有中国文化了?而且并没有否定所有儒家的东东,只是把那些被历代统治者庸俗化、扭曲化的纠正过来而已,就算有些矫枉过正。
因历史原因,大陆开放较晚,使港台占有先机而经济有优势,所以来大陆投资一直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动则就已教训的态度对大陆人,甚至一些港资、台资企业可以为所欲为,组织力量在大陆跟踪、监视、滋扰他人,非常猖狂;那个著名的富士康还能通过法院冻结记者的个人账户,霸道得可以,而且还很快成为其他内地城市的座上宾,钱就是管用。看看他们的大陆作为,就能想象在港台会猖狂到什么程度,这也算有正宗儒家文化的表现吗?现在港台觉得不仅经济上要施恩于大陆了,又要用文化了,好像真有什么正宗文化似的。港台一些人好像还对无神论很反感,在他们看来,不信神鬼就会比较残忍、缺乏人性等等,那么我就要问问,信教的十字军东征怎么解释,宗教裁判所怎么解释?美国政府、以色列政府、基地组织、萨达姆都信教,你认为他们很仁慈?信佛的雍正怎样?那位要法院冻结记者账户的郭台铭是无神论吗?为何如此暴虐?你有信仰自由,别人有不信宗教的自由,这才是公平。

社论还就“礼仪尊孔”写到: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礼仪,都与大陆有着相同传承,中国为自身文明复兴及祖国统一考虑,应为一些传统价值观及其礼仪符号系统的复活创造生长空间,并大加赞扬了联合同时祭孔及对孔子和儒家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宣扬,认为有助于全体华人培育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共同情感。
我想是否说的有些客气了,我看到的是,海外的某位国学大师说大陆的祭孔礼仪都是错的,使他感到羞愧,说应从台湾学回来。我对所谓祭孔礼仪不懂,也没任何兴趣,不知有什么用,不过是古装团体操而已,还毫无美感,兴师动众,也没几个人看,也不知其预算是否通过了人大审议。对中国文化我也有兴趣,什么黄帝陵、炎帝陵、伏羲庙、尧庙、禹陵、周陵、曲阜、泰山、嵩山、晋祠、始皇陵、司马迁祠、三处武侯祠、关陵、关林、解州关帝庙、庞统祠、周瑜墓、张飞庙、陶渊明墓、李白故里、东坡故居、文武赤壁、韩愈祠、柳侯祠等等都去过,还去了包括白马寺、少林寺、五祖寺、南华寺、灵隐寺在内的不知多少处寺庙,但我就是不喜欢劳民伤财的形式化的礼仪祭祀,无论祭孔还是其他的。我不认同这就能培育所谓共同情感,也不太了解现在的台湾还有多少人有兴趣,但我确实不想使它成为少数所谓精英的自娱自乐,或只是自说自话。现在大陆已比较开放,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祭大禹等祭祀活动已很多,有些祭祀不止一处,都有些太滥了,我不明白为何还有这种议论,大概又是要国家领导人主持吧?有必要吗?我都认为要降低层次、减小规模、降低花费了,成为真正的民间自愿行为,信仰自由,不信仰也自由,不应成为国家和政府行为,从而成为变相强制行为。
其实应该还有一点,社论中没敢讲,大概被“裸体冲锋”吓住了,那就是普世价值,我可不怕,照样敢讲,因为没官所以不怕丢,要想让我不敢讲就要先给个官试试,哈哈。看关于台湾民众的节目,不是所谓精英,常说的一个词是“打拼”,也就是奋斗。承认个人奋斗,也是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承认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的社会才可能打拼,只有承认公民权利的社会,打拼的成果才能够保证,这才是台湾民众的想法,怕给共产了。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