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历史文化

首页 > 业余爱好 > 历史文化 > 文化融合与后发优势
文化融合与后发优势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并引以自豪。但看看曾经孕育出人类最初文明的那些地域,埃及、伊拉克、印度,目前还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中国同样如此,虽然近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与只有240年历史的美国相比,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引以自豪的5000年文明史,并没有显示出优势。更一般地来说,往往有久远文明的地方,反而现在相对比较落后,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历史并不很长,这是为什么?

1.古巴比伦文明的演进:
先看古巴比伦文明。苏美尔人(Shinar)被认为是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创造者,定居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这片平原由这两条河冲积而形成,肥沃土壤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小麦与大麦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也养殖牛羊,已有蔬菜种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苏美尔人率先脱离原始蒙昧的生活方式,进入文明时代。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已建立起很多城邦国家,相互之间不断争战,持续近千年。后来,苏美尔人北边的阿卡德人(Akkadia)崛起,征服了苏美尔人的城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但这个统一的王国持续不到200年,就被北部的蛮族古提人(Guti)所摧毁,不久,曾经的文明创造者苏美尔再次崛起,赶走古提人,建立起统一的乌尔第三王朝。
但苏美人的复兴持续时间也就百年,就被周边的民族所覆灭,再次进入多国林立的状态,然后是外来的亚摩利人(Amorite)建立起巴比伦王国,持续300年。但后期王国内部暴动,外部受到山区民族的侵袭,最后被北方崛起的善于冶炼并使用金属武器的赫梯人(Hittite)所灭亡。
以后的两河流域还先后出现过几个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人建立的帝国,使古巴比伦变成其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又兴起了新巴比伦王国,这是当地的迦勒底人所建立,但不久又被伊朗高原新崛起的波斯人并入其帝国的版图内,古巴比伦的辉煌历史就此结束。
在近3000年的古巴比伦文明史中,最初的文明创造者苏美尔人早已消失了,只留下泥板上刻画的楔形文字供后人追忆。虽然苏美尔人消失在历史中,但其对整个地区文明的影响却持续很长时间。阿卡德人建立起王国后,就接受了苏美尔人创造出的楔形文字,后来在征服过程中还把这种文字带到更北方的亚述,在很长时间内在这一地区被很多民族广泛使用,当然也演变发展。亚述曾经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后来在南方的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当然还学到了更北的赫梯人的冶炼技术和军事组织,建立起强大的军队,成为庞大的帝国。
虽然广义上说是古巴比伦文明,细致探究,则是数个部族先后兴起,各领风骚几十数百年。曾经兴盛的后来衰落,而周边曾经落后的却后来居上,也有的部族可以再次复兴,但已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但其中兴衰的具体原因,因为古巴比伦距今过于久远,难以获知详情。

2.古希腊文明的演进:
古希腊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源起。古希腊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克里特岛上,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国家形态(有了宫殿),也创造了文字。一般认为,爱琴海上的这个小岛是由于受周边航海而来的文明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是古埃及,有人认为是马耳他岛,也有人认为与腓尼基人有关。据说善于航海及经商的腓尼基人创造了字母文字,在地中海沿岸进行贸易中传播各地,是后来欧洲所有字母文字的起源。欧洲文明从起源开始就与海洋及贸易有关,而不是巴比伦式的耕作生活方式。
克里特岛的文明持续了1500年左右,然后就衰落了,有人认为是火山喷发摧毁了它,但考古发现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文明的进入。迈锡尼文明的遗迹遍布爱琴海沿岸各地,是新的古希腊文明。迈锡尼人使用的文字被认为是由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所使用的文字演变而来,而古希腊的神话在这一时期也已诞生。
迈锡尼文明衰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希腊半岛上出现了很多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在鼎盛时期曾经联合击败了起源于伊朗高原征服了古巴比伦文明的波斯帝国。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后来分别组成两个城邦联盟,陷入长期战争。但后来是底比斯强大起来,一时成为古希腊的最大城邦。但这种强大也是短暂的,很快,北方崛起了马其顿,不仅统一了希腊及巴尔干半岛,极盛时期的亚历山大大军还攻占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统治了古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并在此建都,还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征战到了印度河流域,把世界最早的古文明起源地中的三个联系了起来。
但这个希腊化的帝国持续时间很短,因亚历山大的早逝而分崩离析,但其手下的将领建立起以希腊或马其顿人为核心的多个国家,有的持续了200多年,使希腊文化影响到很多地方。希腊本土后来并入了罗马帝国,但因为希腊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影响力,主宰了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很希腊的罗马帝国,在起源地的西罗马帝国覆灭后又挺了近千年。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人,重新认识和借鉴了古希腊的早期文明,把雅典的共和民主体制、伯罗奔尼撒的体育运动等文明成果继承并发扬,打破中世纪的宗教枷锁,催生了近现代的文明。后亚历山大时期的欧几里得几何,到现在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教材都要讲授,其他像阿基米德等人的科技成果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虽然帕米尔高原成功地将亚历山大的大军阻隔在了西边,没有对中华文明造成直接的冲击,但也有间接的影响。希腊人的石刻造像文化与印度的佛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犍陀罗艺术,然后逐渐向东渗透,中国境内后来出现的大量佛像、石窟壁画等,都与此有密切联系。

3.华夏先秦时代:
现在考古界公认,华夏文明是多起源的,像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红山文化、大溪文化等,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后来,解池旁边兴起了夏部落,有人认为其兴起与制盐和运输贸易有关。但夏朝建立之初并不稳固,内部争权,东部的夷人后羿部落借机攻占,失国40年。后来,夏部族重新集结反攻,收复了国家,称少康中兴。但夏与东夷人的争斗一直在持续。后来,东夷人的一支商部族崛起,最终灭亡了夏。因为殷墟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大量甲骨文的解读,使商朝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灭亡商朝的是崛起于西部黄土高原的周部族,根据其居住地域,应为戎羌游牧民族的一支,后来迁移到关中平原主要从事农耕生活,或兼有农耕和畜牧。周朝建立后实施分封制,把周文化又传播到各地。当然,周人也接受了商的一些文化,商的文字就延续并发展了起来,但周并不是简单的商的翻版,它摒弃了商朝的一些比较残暴的制度,创立了更文明一些的礼乐文化。
从考古证据看,夏朝之前的黄河流域,西部主要是仰韶文化,东部则为龙山文化,经过夏商周时期,两种文化反复兴衰,你追我赶,互相借鉴,最终在冲突中逐渐融合,统一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虽然地域之间还有一些差异。在西周、东周的800年时间内,这种融合的文化还扩展到周边地区。
齐国,最初是姜尚的封国,东北部靠大海,当地是东夷部族区域,虽然地广,但民众较晚受周礼熏陶,与周公的封国鲁国相比就有很多差异,比如莱夷就很让孔子受不了。但管仲并不把主要精力来搞礼乐教化,而另辟蹊径抓经济搞贸易,利用鱼盐之利使齐国强大,并成为东周时期的霸主。齐国后来屡经变更,从姜(吕)氏变成了田氏,礼崩乐坏,但仍然维持到了战国末期,成为被秦国最后并吞的国家。
再说秦国。按古书记载,秦人原是东夷人的一支,商朝被灭后被迁往西部成为养马的仆从族群,并与周边的西戎人逐渐融合,被认为是一群野蛮人。直到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要废长立幼,引起内乱,犬戎借机攻入都城杀死幽王,秦人因保护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并许给了那一片被戎羌人占据的国土。秦人因为几百年间一直为了在戎羌部族夹缝中生存而保持了很强的战争能力和勇猛的性格,虽然周王封给的土地其实相当于空头支票,但秦人竟在一代代的艰苦奋战中变成了实在的疆域。
虽然如此,但毕竟地处偏远,还保持了很多中原文化认为比较野蛮的早期文化或游牧民族的风俗制度,相对落后于当时的时代,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之后,一度丧土失地,有了生存危机。而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大胆实施变法,打破旧贵族的世袭权力,奖励耕战,鼓励移民,国家不再为少数权贵所垄断,能聚合所有人力物力而成为一台战争机器,迅速后来居上,最终统一六国。这种从落后迅速崛起的事例其实很多。
另一个例子是楚国。楚国原为一个大山中的很小的部族,可能以前为渔猎生活为主,后来迁移出来开始接触外界并依附周朝,但地位很低。经过几代的努力,楚国一步步发展起来,逐渐灭亡了周边很多周王分封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南方的大国,还敢于称王与周王叫板。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楚国做了哪些改变而如此强大,但其已接收了很多中原文化却是事实,包括礼乐,但也并非全部学习,仍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些特色,甚至是一些中原的诸侯国认为比较野蛮的部分,这方面很多古籍都有一些记载。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成为唯一可与变法后的秦国抗衡的国家,其土地相当于其他五国的总和。但因为旧贵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还有楚王的一系列愚蠢错误,后来在与秦的争斗中逐渐落在下风,最终没有逃脱被秦灭亡的命运。
但楚国毕竟地域广大,人才辈出,楚国遗民在灭秦战争中一直都是主力,从陈胜吴广到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楚人刘邦建立的汉朝,保留了秦朝留下的郡县制和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但又引入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前后持续400多年,与统一后的秦王朝只有不到15年形成对比鲜明,这一长期存在的王朝扩展了曾经的华夏族群的概念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汉族。
早期华夏文化中不仅有农耕,其实还有游牧因素,也有贸易因素,但在融合之后越来越表现出农耕特点,特别是周朝之后。黄河流域,有很多平原地带,河流很多,土壤肥沃,适合耕作。而且农耕比传统的游牧生产率高,单位土地可以养活的更多的人口,生活更稳定,便于族群的发展壮大。在陆地交通不变的情况下,也难以单独依靠贸易来维持族群的生存,所以在这片土地上农耕生活方式是最适合的。

4.中华中古时代:
汉朝在强盛时期西通西域,北击匈奴,与北方游牧民族有了广泛接触,甚至其中一些部族归附汉朝进入帝国内部居住生活,更加汉化。当汉朝衰亡晋朝内乱时期,这些民族则先后兴起,建立起模仿汉制的国家,其中的前后赵、前后秦等还一度占领了中原的核心地带。佛教虽然从东汉就来到中原地区,但在讲究孝道的儒家思想主导下影响范围有限,而游牧民族很容易接受了。鸠摩罗什在后秦受到尊崇,大规模翻译佛经,加上当时频繁战争的动荡环境,佛寺成为民众的心灵及身体的护佑地,佛教得到快速发展。
更成功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人,统一北方建立起北魏王朝,并实施了比较彻底的汉化政策。但这种汉化当时并不很成功,不久出现了六镇叛乱,接着分裂为两个国家。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民族融合又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融合后的西魏(北周)贵族阶层后来建立起了统一而强盛的隋唐王朝。隋唐时代,采用汉语、汉姓、汉制,但也保留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因而有文化多样性,拥有广大的地域,容纳了众多的宗教与民族。后来已经无法分清谁是鲜卑人谁是汉人,只有少数保存下来的鲜卑姓氏还能提醒着这段历史,但其实各方面都与汉族没有分别,其实汉化的其他游牧民族也是如此。汉族后来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
隋唐时期军人地位很高,很多做到宰相,但也正是军人造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最终灭亡了唐朝。军人出身的赵匡胤靠军队建立起了宋朝,接受了唐及五代时期的教训,抑制军人重用文人,强化儒家思想来稳固统治。与唐朝对比,宋朝的文化形态更单一化,其管辖地域也基本就是当时的农耕区,基本不包括游牧区,所以农耕特色更加明显,这倒是与所尊崇的农耕起源的儒家思想相一致。宋文化对后世汉族文化的影响很大,以后的汉族人总体上是重文轻武,实行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认为其他文化形态都是蛮夷,抱着排斥贬抑的态度。
但这个很文化的王朝,总是处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压迫之下,从契丹到女真,然后丢了半壁江山,只能偏安东南一隅,以臣属国家求存,最终在新崛起的蒙古军队的攻击下灭亡。好像还没人能说得清,同样是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为何攻击力越来越强。蒙古人以非常少的人口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帝国,畅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道路,再次联系了东西方文明,但其兴起之初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自认为拥有东方先进文明的汉族文人是看不起好勇斗狠的游牧民族的,认为是野蛮人入侵,而游牧民族同样看不起虽然拥有数十倍上百倍人口却如此不堪一击的汉族人。
蒙古人统治时期,是按征服顺序排列属地臣民的社会地位的,先征服了西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统称为色目人。色目人多从事游牧,但也擅长贸易,他们被裹挟入蒙古大军,参与了征服西夏和金,并成为仅次于蒙古人的高等级,这样使伊斯兰信仰强势且大规模地进入传统上汉族人居住的地区。蒙古帝国属下,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拜火教、萨满教等各种宗教共存,而儒家文化相对来说就比较弱势,虽然孔子也被加封号,但不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大概是有这种包容性,不强求统一思想和宗教习俗,所以其达到前所未有的疆域范围(是不稳定的大帝国),就是强盛的唐帝国都无可奈何的西南地区也并入了版图,使后来的明朝有了一份很大的地域遗产。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家族,其实居住在当初的宋金边界,强盛一时的蒙古帝国在灭亡南宋后持续不到百年,我不清楚朱家算金朝遗民还是南宋遗民,最初的反元起义很多都是发生在这个分界线附近,朱元璋手下的很多名将也在附近,而其文化的继承性难以说清,但主要是农耕文化。不过明朝建立之初,军事上很强势,曾数次进入大漠攻击北元,也有大军深入丛林打击梁王,似乎与南宋的文化有所不同。后来的成祖朱棣,有人认为其生母是北方民族,所以不顾儒家的伦理规范而敢于夺嫡,与游牧文化更有些相似。成祖迁都北京,其实对明朝的文化影响更大,这里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附近,而最早把这里作为陪都或首都的就是南下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在这里建都,而远离了被认为延续了南宋的汉文化的南京(应天府),被一些人认为是能够延续200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代表了文化的融合和开放,而不是保守和单一。然后是松花江流域的游牧民族再次南下,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政体,但却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军事制度,对汉族继续科举取士,而满人则从小学习骑射。“一国两制”,其实是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而这种混合体制竟然延续了200多年,远超彻底汉化的北魏和压制汉文化的元朝。当然,200年后的满人大都已不习骑射,反而很多人爱好读书习字吟诗作赋,变成比大多数汉人更熟悉汉文化的文人。
我们从西周末年就开始有了确切纪年的历史记载,2800多年,非常浩繁,但总体感觉上是越来越沉闷、越来越苦情,不再有前期的精彩和意气飞扬。因为历史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循环往复,朝代更迭,然后一切照旧,而且往往是一次次被击败和征服。相对来说,山那边的风景更好看一些。

5.欧洲近现代文明的发展:
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广泛输出其文化。那时伊比利亚半岛、不列颠岛和莱茵河、多瑙河流域的居民还处在早期的部族部落时代,征服也促进了转变。后来罗马帝国接受了起源中东犹太人宗教的基督教,也传播到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但后来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正是这些民族。这些接受了基督教的民族,经过中世纪上千年的相互冲突、融合及分裂,逐渐形成近现代西欧的多个国家。但这些民族传统上以游牧渔猎为主,后来也从事农耕及贸易。
一般认为大航海开启了西欧的繁荣时代。而最初的航海是从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的,当时这片半岛已被接受了伊斯兰文化的北非摩尔人占领长达700多年,而天主教徒的光复运动也已进行了几百年,但仍有一小片领土格拉纳达仍被摩尔人占领。或者,开始仅仅是光复运动的继续,葡萄牙人的船队开进了大海,先攻占了北非阿拉伯人的贸易中心休达,后来陆续占领了很多靠近伊比利亚半岛及非洲的海岛并作为殖民地,并逐渐向南发展,最终找到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好望角,这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是在王室推动和支持下进行的,因为已率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在国土如此狭小人口如此稀少情况下想干成一件大事,集权体制往往更有效率,当然前提是决策要正确。
而当时西班牙还在处理内部一些纷争,当完成了内部的统一集权并逐出境内最后的摩尔人后,哥伦布的船队也出发了,虽然是向着不同的方向。随着哥伦布船队的发现,西班牙与葡萄牙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变得激烈,并在北非等地出现战争,后在教皇调解下划出分界线,葡萄牙专注经营经好望角向东的航线,而西班牙则专攻幅员辽阔的美洲。不久,葡萄牙人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印度、马来亚、中国和日本,当然还发现了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语国家的巴西。葡萄牙在这条航路沿线,如好望角、毛里求斯、果阿、科伦坡、马六甲、澳门等地,建立了多个据点,控制了整条航路,垄断了其间的贸易长达百年,成为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个受益者。而西班牙人则从美洲印第安人手中抢掠了大量黄金白银,并带来了新大陆的玉米、马铃薯(土豆)、甘薯(地瓜)、辣椒、西红柿(番茄)、南瓜、花生、向日葵、菠萝、烟草等,并使说西班牙语的人遍布中南美洲。
当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建立起了庞大舰队开始在世界瓜分殖民地时,其他西欧国家还在忙于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争夺。后来,西班牙所属的荷兰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王室的统治,并建立起联盟,其中也有新教徒反抗天主教势力的因素,经过80年,建立起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这片地方,位于穿过西欧的主要河流莱茵河的入海口三角洲附近,水运发达,贸易繁荣,手工业兴盛,城市富庶,这个共和国包括很多自治省,还有很多自治城市,相对来说行政效率并不高,但商业方式则弥补了这个空缺。因为没有强势的集权政府,也就没有集中的大笔资金投入很花钱的航海贸易中,就采用了商业模式--发行股票,集中民间的资金建立起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是将十几家经营印度方向贸易的小公司合并而成,被授予了贸易垄断权,并且可以自组军队、发行货币,还能与其他国家订立条约,管理殖民地,而共和国政府也拥有公司的股份。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存在的近200年中,迅速发展,一度成为世界上财富最多的私人公司,几百艘舰船,数万名船员。明末清初进占台湾后被郑成功驱逐的就是他们。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垄断海上贸易,围攻并占领很多早前葡萄牙人建立的据点,还为了垄断肉豆蔻这种香料,在班达群岛残杀当地居民。(为了维护对肉豆蔻的垄断,荷兰人用美洲的一个小岛换取了被英国人占领的两个班达所属的小岛,那个被换取的小岛就是曼哈顿--纽约的中心区。)后来荷兰的强大舰队败给英国,而路上领土也被拿破仑占领,开始衰落。荷兰海外最大的殖民地是巴达维亚,也就是现今的印度尼西亚。
取代荷兰人而成为海上霸主的当然就是英国。其崛起的历史比较复杂,也比较漫长,就不再细说。当年葡萄牙人是开拓者,靠一招鲜吃遍天;西班牙人则是出奇招而有意外收获,甚至有的人认为就是无知者无畏,因为不知道地球有多大,所以敢冒这个险。它们的背景都是专制的王权。而荷兰人则不同,靠鼓励民间的力量和资本的逐利本能,是早期资本主义的掠夺方式。英国人兴起的晚,也就只能靠综合实力,有王权做后盾,也鼓励资本的力量,后来还有了贵族民主体制,加上自身的工业能力。所以一代代霸主一个更胜一个,具有相对优势才能后来居上。。
航海进行贸易,至少是从古希腊就开始的,罗马帝国强盛时曾把地中海变成其内海,可见其强大的航海能力,后来的欧洲人也在一种延续这种生活方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就是地中海航路上的港口,靠贸易而繁荣起来。大航海时代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顺理成章。葡萄牙与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使用的字母是罗马人的拉丁字母。罗马帝国,是带着语言文字及宗教征服了汪达尔人与哥特人,虽然后来被他们摧毁,但字母和宗教留了下来。罗马帝国的影响其实是扩展到整个欧洲的,远近不同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英文也用拉丁字母,而且很多单词也是在拉丁文词汇上变化而来的。
其实政治体制上也在融合与变化。古希腊的雅典建立起早期的共和民主体制,但周边很多城邦国家都是王权体制。到了罗马时期,开始是共和体制,后来则变成皇权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疆域四分五裂,地方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权则被消弱,社会动荡与地方自治情况下出现了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邦国家,文艺复兴就在这种环境下开端。但为了对抗摩尔人,西班牙打击封建领主及贵族势力形成了君主集权国家,率先发展,英法战争后英国也在走这条路。但荷兰人则率先建立了共和国,也一度非常成功。随后,英国先是建立共和国,后来复辟,最后君主立宪,内部各种势力得到了平衡,发展经济及对外扩张有了好的基础。法国先是大革命,建立共和国,后来拿破仑专政,变成帝国,接着复辟,然后又变成共和国,翻来覆去变化。几种体制都在这里进行试验,相互影响,对内部来说是在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对外部来说则是要在在竞争者林立的环境中寻求最适合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当然,变化的还有宗教。基督教后来进行了一些变革,产生了一些新教教派,信奉新教的国家后来的发展总体上比传统的天主教国家要快。同样是欧洲殖民地,同样是后来独立,北美新教徒的地区就比中南美天主教地区更发达。

6.生物学的类比:
社会与历史上的事情往往比较繁杂,但可以与生物学上一些情况来类比。生物进化中,在某一种比较稳定的环境下,当一个物种如果进化出了一种优势,并足够在此环境下长期生存,就可能保持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变化不大(偶尔意外的变异往往因为成为异类而被淘汰了),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优势物种。但如果此时环境突然发生了改变,或者出现了外来的新强势物种,大部分生物或者因为不适应这种变化,或者无法抵御住新物种的进入,迅速衰落甚至消亡。通过化石研究,地球历史上出现过数次生物大灭绝,都与环境变化有关,据说95%以上的曾经出现的生物都灭绝了。
毛里求斯岛上曾有一种渡渡鸟,也称愚鸠,因为岛上没有大型捕食动物及天敌,渡渡鸟的翅膀已经退化,体型巨大而行动笨拙。后来欧洲人航海来到这里并定居,大肆猎杀渡渡鸟,大片砍伐森林,而带来的狗、猫等则会捕食鸟的卵和雏鸟,最终导致渡渡鸟的灭绝。这种不会飞的鸟,在很多孤立的海岛上都有,比如新西兰的几维鸟、鸮鹦鹉等。当然,如果现在还能幸存下来,在已有保护意识的现代社会或者可以幸存,但只是在保护状态下的幸存,并无法像当初那样有优势,因为环境改变了。而被保护的一种文化,其实也是类似,为了多样性而进行保护的文化,其实已经处于劣势,只能被观赏,就像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
而在非洲大草原,也有一种不会飞的鸟,那是鸵鸟,体型巨大,善于奔跑,可以在世界上最强的捕食动物狮群的领地中生存下来,可见有独特的生存技巧。同样是进化,同样没有翅膀,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也就有不同的命运。
像美洲的印第安人,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时还处在非常原始的状态,比古埃及、古巴比伦人先进不了多少。而当时的欧洲人,已经历了欧亚大陆上几千年间的几十个民族的冲突和融合,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民族有很强生命力,二者的文明发展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印第安文明很快消亡。印第安人的一些文明形态,与非洲丛林的一些族群,其实才是世界上传统文化保持最好并一直延续的文明(在接触欧洲殖民者之前),可能数千年间就没有多少变化,保持了人类文明的早期形态。
当然,经历了大灭绝后,还会有生命的大爆发。那些少数幸存的生物(甚至可能是原来环境的劣势物种),又可能在新的环境或有新物种环境中进化,一些变异者也会因更适应新环境而发展起来,当然也会有一些变异者因不适合环境而被淘汰,但总体上这种新环境更有利于变异者的出现。比如,在恐龙统治世界时,哺乳动物其实是一种劣势物种,据说只能在阴暗的环境中苟且偷生。后来恐龙灭绝了,留下很大的生存空间,哺乳动物则快速进化,现今常见到的较大型动物基本都是哺乳动物,也包括我们人类。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恐龙灭绝已经有6000多万年了,而现代人类出现约10万年。

7.近代中国遇到的问题:
其实,我们中华文明也是在相对封闭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也达到了很高的文明形态,虽然没有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那么封闭,但与西亚与欧洲相比,我们受到的外来文化冲击就要弱很多,而且是比较单一的形态的冲击。这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游牧民族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不适应农耕的生活环境,所以往往只是在边境劫掠。虽然有一些民族能一度占领中原,但为了实施有效统治,又必须借助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组织方式,最终不得不接受农耕文化而被同化,像满族、鲜卑族那样。强悍的蒙古人不肯接受农耕文化,但不到百年又不得不退回草原。历史上曾有游牧民族,既想占有中原的土地,又不想改变游牧生活,要把肥沃的适合农耕的土地变成草原养牛羊。但相对于农田产出的粮食所养活的人口,相同面积的牧场能养活的人数大大减小,无法维持大量人口的生存繁衍,是资源浪费,根本行不通。从历史上看,纯游牧文化无法长期统治农耕地区,农耕文化其实也无法长期统治游牧地区,两种文化都有很大局限性。所以我们的民族虽然曾数次被征服,但文化还保存较好。
当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来到中国时,其科技尚在发展初期,带来的自鸣钟、望远镜等,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属于玩物,没有实际用处。有些用处的是一些天文仪器及西画技法,所以很长时间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人,主要工作是天文观测编制历法或当宫廷画师,当然他们也把西方的大炮引入了中国,在明末抗清及清朝平三藩之乱中都派上了用场,但肯定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并没有引起明清皇帝的足够重视。当然,这也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重视道德思想,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对工具器具及制造技艺很不当回事,认为那是底层工匠做的活,上层人根本不屑一顾。这也是农耕生活农耕思维的特征,古代农业中,单一技术的进步对生产的提高是很有限的。
当时,欧洲的商船主要停靠澳门,来经商的欧洲人平时也只能住澳门,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到广州与规定的商人进行交易,活动范围还受限制,外国女人则绝对不允许上岸,严防伤风败俗的行为混乱社会。但当时欧洲商人急切需要中国出产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赚钱,还需要补充长途航行需要的食品之类,而中国本身是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很少需要外来物品(一些时期需要大炮或玻璃物品),可以说是求着中国做贸易,当然什么苛刻的条件都要服从。而在北方,俄罗斯军队在清康熙时代侵入黑龙江流域,后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疆域。当时还是彼得大帝初期,俄国还不是很强大,只有几千远征军,跨越七千公里,就占领了贝加尔湖附加的大片领土,收获可观。当时康熙忙于应付西北的准噶尔部,也不太了解对方虚实,做了不少让步。
1840年,英国人把坚船利炮带到了中国,而不再是以前祈求贸易。之前的200多年中,英国已经过了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已远超还处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近代火器配备的英军面对的还是中世纪的游牧民族骑兵(只配少量火铳),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清廷上下基本无人对西方国家有正确认识,很多还认为不卖大黄茶叶给外国人,他们就会因大便不通而死;看到英军的坚船利炮,认为是妖术,要用粪便等秽物破解,非常愚昧无知。但当时英国人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贸易赚钱,对这个拥有超过整个欧洲面积和人口的国家还在试探实力,只满足于得到一个能停靠舰船的休整补充基地,并开放几个自由贸易点,允许建领事馆等。但20年后,英国已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军队直接攻进了京城,抢劫并焚毁了经上百年时间建起的皇家园林,当然这次的要价就更高。俄国也趁火打劫,割走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如果上一次中国是对欧洲完全不了解,还浑浑噩噩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次则是被打痛了,真切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厉害,下决心学习了。然后开始办洋务,买洋枪洋炮,请洋人教习,学习洋话,还要学造机械,但仅限与此,还认为自己的文化优秀、祖宗定的规矩正确。办洋务30多年后,花大钱买来的舰队全军覆没,几乎是在兵临城下的逼迫下割地赔款。更让人受不了,这次不是败给西洋人,而是上千年间一直亦步亦趋跟随的学生。一直没有瞧得起的小日本,后来居上了。看到曾经弱小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20多年间就变得如此强大,认识到也要变革。
但日本的情况与中国不同,没有辉煌的历史,一直是看到谁强大就学谁,没有心理负担。而且日本以前是君权旁落幕府当道,倒幕搞德式君主立宪实际上是加强了君权,阻力要小得多。还有重要的一点,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农业并不发达,当年学习中国也就学得不伦不类,有些水土不服,但引进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欧洲文化却非常合拍,有更多相似性,包括侵略及掠夺,当年倭寇就有这样的行为。
但中国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曾经达到古代文明的相当高度,甚至可以说达到传统农耕社会的最高程度,但时代前进了,世界已进入以工商业文明为特征的近现代社会,而我们还想固守传统的农耕文明及建立在聚族而居的农耕社会基础上的儒家文化。变革还未实施就夭折,后来还发展成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的轰轰烈烈的排外运动,与所有列强对抗,当然最后输得很惨。主张及实施排外的皇亲及高官或自杀或被杀,参与的民众血流成河。固守传统的路走不通,变革是唯一的路,只是要在温和的变革与激进的变革中进行选择。面对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权贵,温和的变革变得遥遥无期,最终只能用激进的方式,这就是革命--辛亥革命。
革命了,共和了,但国家却开始分崩离析了。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要建立就需要一个过程,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西方国家当年也经历过。有权有势有枪的都开始抢自己的利益,各据一方,互相争斗,一切都似乎更乱了,民众的生活也更难过了。我们引进了西方枪械机器,引进了西方的共和制度民主体制及教育制度,并没有使我们富强,反而更加衰弱。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呢?

8.传统文化决定行为方式:
我们的文化不同。像美国,本来只是英国在美洲的13个殖民地,为了摆脱英国的控制,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自觉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国家。其实早先已有尼德兰联合省,这种方式是工商业中合伙经营模式的一种扩展,从合伙经营企业到合作经营国家,很顺理成章,一切按协议按订立的规章规则来实施。
但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聚族而居的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中合作主要是家族宗族的血亲为纽带(出现纷争要请族长或同族有威望的长着者来决断),偶尔也会扩展到同乡同门同科发小之类,还有姻亲。如果血缘关系比较远,就往往要用联姻方式加强关系。建立国家基本也是这个模式。像朱元璋,是由发小汤和介绍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很受器重,郭子兴就把养女嫁给朱元璋,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也是靠这层关系才能在郭子兴手下做大。后来义军中内讧,郭子兴靠朱元璋率军救回得以保住性命。不久朱元璋回家乡招兵,发小徐达等加入,从此有了效忠自己的私人武装,后来以这支军队为核心,滚雪球般逐渐扩大,但核心成员大都是亲戚故旧发小,最不济也是同乡,后来徐达的女儿还许配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两家成了姻亲关系。
中国自古建立的王朝,基本都是核心制,就是先有一个绝对服从绝对可以信任的亲信集团,然后滚雪球,越滚越大,或者割据一方或者能一统天下。当然最多获利者就是那些核心成员,越靠外围的利益越小,甚至只有奉献了。当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益,看不能进入核心,就另起炉灶了,另建一个核心,滚自己的雪球。然后是几个雪球打雪仗,或者把其他雪球打散,或者长期打下去一片狼藉。而民国时期,就像是北方的滚元宵,一个个馅块在江米粉堆里滚,滚起一大堆江米粉球,来回碰撞。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似乎没有可能几个没有血缘近亲关系的人可以长期合作共赢,更何况合作建立起一个国家。这种方式太危险,万一哪个起了异心,那么就可能失去一切,所以要盯着最能干最有实力的那个,把他干掉,才能安全,这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很多开国者都有残杀功臣的行为,刘邦、朱元璋最出名,也是这种原因。其实,就是有亲缘血缘关系,也会你死我活地争斗,像隋唐王室都是西魏的贵族,这些贵族之间大都有姻亲关系,结果是西魏变成北周,然后北周变成隋,李渊又趁隋末的乱局建立了唐。而唐建立之后,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又杀了兄弟,并逼迫父亲退位,非常激烈吧。这种事例比比皆是。所以依靠武力起家的赵匡胤就深知其中的利害,夺得皇位后就杯酒释兵权,把有威望有实力的将军们打发回家养老去了。内部是安全了,但军力也损失不小,对外就成了弱势。
其实,民国时期的袁氏蒋氏也是靠这种传统方式起家,袁氏靠小站练兵,有了效忠的北洋军;蒋氏靠黄埔,还有江浙财阀,会讲浙江话在当时是很好用的,一声校长也是资本。但他们的雪球也不够大,也没有办法处理混乱局面。中国的乱局最终还是解决了,但还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式,一个中心,平定天下。我们并没有创造历史,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其实,不仅国家,企业基本也是如此,私企很多都是家族企业,核心部门都是近亲属把持,而大国企在制度上不允许近亲属,就拉圈子搞指鹿为马的忠诚胜于能力,往往几个领导各拉一个圈子在里面斗得不亦乐乎。当然,这样的企业只适合搞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引进生产线大规模制造,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虽然这些年在学习西方的商业及管理模式,但真正能运行好的不多,而成功者更多还是靠强人体制。

9.后发优势:
欧美等国,历史不够长,但也更少传统的羁绊,后来居上了;我们历史悠久,但背负的包袱很沉重,迈不开步伐,结果落后了。但现今的情形是,欧美等国的体制经历了几百年,包袱也逐渐增加,我们落后了,是不是有后来居上的机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很关注。
一个物种,如果完全从原始形态开始进化,需要漫长的过程,几十万年或上百万年,才能成为一个环境中的优势物种(当然更多是被淘汰),但如果通过杂交或嫁接,就可以比较快地从劣势变成优势。比如,一种产量很高的作物品种,如果种植到干旱少雨或盐碱环境,产量就会急剧下降或颗粒无收,甚至会完全死亡。可以寻找适合这种环境的产量很低的这类作物,与产量高的作物杂交,后代中就可能出现产量变高而适合环境的品种,一代代优中选优,就有可能产生适合严酷环境的高产品种。我们利用的很多植物动物都是用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比如,汉武帝时期听说西域大宛国有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就派使者要用等体量的金马换取,结果被拒绝,汉使还被劫杀。汉武帝就派出大军远程奔袭大宛,两次征战,逼迫大宛献出宝马带回。可见,古人已经知道通过杂交就可以繁育出优势的物种。狗被人类驯化了也就万年左右,但各国历代为各种需要进行了目的的杂交选育,现今世界上出现了各种样貌和体态的狗,有生存在高原的藏獒,也有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犬。
其实杂交并不是只有优势的组合,也会有劣势组合产生,产量低又不适应环境,但这种组合会被淘汰掉,自然淘汰或人为选择,只是需要一个鉴别选择的时间过程。还有一种方式是嫁接,能更好地选择优势来组合。比如我们经常吃的很大且香甜可口的苹果和梨都是通过嫁接方式长出来的。如果用苹果或梨的种子来种植,长出来的是沙果和杜梨树,结果少,果实也小,滋味差很多。一般只是用来做砧木,而在苹果树或梨树上剪下枝条,把枝条嫁接在砧木上,让二者长在一起,枝条发育起来后长出的果实就是苹果或梨了。一般选砧木要求适合当地的环境,生命力强,而选择嫁接的枝条则是果实大、口味好,二者结合,两种优势都兼备了。
但杂交与嫁接需要两个物种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相似性度越高越容易成功,所以应用范围受限,常常是找不到可用来杂交的相似物种。比如驴和马杂交,生出的骡子会具有两种动物的一定优势,体型比驴大耐力好,也比较温顺,但却无法繁育后代。就像中国古代的少数英明君主,可以一时辉煌,但挂了之后就绝种了,没有后继者。现在还有了转基因,可以把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物种的特性结合在一起,这要用到基因技术。
使用基因技术的前提,是要在数量庞大的基因中精确找到影响某种特性的基因。而一个民族要变革图强,也要精准知道造成问题的原因,并选择他人优秀的对应部分,这其实也是一个难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甚至要试错,就像我们近代史中经历的那样。但直到现今,一些人还在强调我们文化的优秀,甚至还有人不承认我们文化已相对落后,还沉迷在古代的辉煌历史中难以自拔,当然就没有可能去寻找其他适合的基因来进行改良。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很快,但问题还很多,其中很多问题其实就是文化传统造成的,是我们民族基因中的问题。我们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大部分时间都是实施的集权专制的君主制,使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带有很多这种特性,从思维方式到体制规范都如此,与工商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有很多格格不入的方面,借鉴引进那些适合现代社会的基因来进行改造,才是我们可能后来居上的道路。
有人常说后发优势,其实不是后发就有优势,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劣势,或者也会一直处于劣势。要想后来居上,首先要认识到落后,知道哪方面落后,找到落后的原因,还要有追赶的意愿,并采取措施弥补劣势,最后还要培育出自己的相对优势来。历史告诉我们,只在自己的文化里打转转是找不到出路的。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