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读《东周列国》

首页 > 业余爱好 > 读书有感 > 读《东周列国》之一--国学
读《东周列国》之一--国学

最近在读<东周列国志>。我有十年基本未读技术以外的书籍,因为总是觉得没有书籍值得花时间一读,而我读书也较快,翻一翻没有趣味就放下了,觉得值得读两遍的书都很少,至今好象只记得《围城》曾数读无厌。

而仰慕<东周列国志>也是因为刚到广东时,当地电台中午一直有粤语评书<东周列国志>,而我却基本不懂粤语,看到当地人如此痴迷,却无法得其味,只有眼馋而已,一直渴望有国语评书<东周列国志>。想到当时读中学时,夏天的中午不休息,时间都花在听评书上了,从岳飞传、杨家将到三国、隋唐演义,痴迷于各个省台的评书。因为我家在三省交界处,可以收到几个省的广播,各个省的节目又不一样,时间也错开,一个接一个,一个中午可以听到几个,很是过瘾。不象现在的电视,虽然频道不少,可是基本都是相同的节目,而且时间也不会错开。不过这样也好,漏掉的马上就可以在其他频道补上。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如今电视如此普遍,恐怕都很难想象当时北方数百城市为听岳飞传而空巷的景象,据称刘兰芳因此获得社会治安奖。

刘兰芳改编的岳飞传是成功的。我曾经看过《说岳》,也因此而开始近视,但其中有很多封建迷信的糟粕,受到现代教育的人很难接受,也因此很难读下去。而刘兰芳的改编则基本删除了那些已不适合时代的东西,留下了被现代人接受的爱国精髓,故事曲折生动,在加上刘兰芳充满激情的演义,成为刚改革开放而精神生活匮乏时代的奇迹。从那开始,评书开始复兴,从旧评书改变来的新评书不断推出,那些相关的古代小说也被捧热。但古代小说确实太多不合时代的东西,它们多数形成于明清时期,因为皇权统治的需要并与儒家伦理结合,宣扬了命运天定、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使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大为失色,成为小说的缺憾。但想改变也不是简单的或一朝一夕的事,现代人尝试写的历史小说往往就不那么深入人心,也难以达到明清小说的通俗性。要为老百姓耳熟能详,能在街头巷尾传诵,还是颇有一些难度的。

东周列国的故事同样也很精彩,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如烽火戏诸侯、假途灭虢、胡服骑射、田忌赛马、完壁归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窃符救赵、荆柯刺秦等等;更有太多精彩故事被许多人熟知,如重耳周游列国、宋襄假仁失众、弦高犒军、百里奚饲牛拜相、蹇叔哭师、程婴匿孤、二桃杀三士、合纵连横、焚券收德、西门豹治邺、黄泉誓母、绝缨会等等;许多成语则来源于这些故事,如鸡鸣狗盗、一笑千金、大义灭亲、唇亡齿寒、退避三舍、秦晋之好、朝晋暮楚、一鸣惊人、病入膏肓、百步穿杨、骑虎难下、鸟尽弓藏、问鼎中原、奇货可居、围魏救赵、毛遂自荐等等;许多著名人物被传诵至今,如管仲、鲍叔牙、齐桓公、晋文公、百里奚、介子推、养繇基、孙叔敖、赵武灵王、晏婴、吴子胥、孙武、范蠡、勾践、文种、乐毅、孙膑、李牧、孟尝君、无盐女钟离春等等,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当然精彩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何止这些,如果不能亲自阅读<东周列国志>确实是一个遗憾。但因为有许多文言文,特别因为许多出自《左传》、《国语》、《史记》、《战国策》等历史记载,包含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就是我这样读过不少文言文的都常常感到吃力,一般人阅读当然就太困难了,所以遗憾的人何止千万。对于论语、老子、孙子等还可以通过注释基本读懂,其他的经书和24史我只能准备退休后再说。我们毕竟时间有限,不可能花太大精力去研习文言文,但我们有许多研究古代历史和古文的专家,当然还有目前炒得火热的国学大师,我想他们应当有办法也应当有责任去让普通民众去了解,而且有兴趣的去了解,象我们有兴趣于岳飞传和杨家将那样。

最近看中央科教的百家讲坛,认识了讲三国的易教授,深受感染。当然讲李白杜甫和清帝的专家也很不错,但似乎更学者气一些,更多注重史实,不象易教授那样更多表达见解。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称作国学大师,但媒体上标名的国学大师我一个都不认识,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我推测,老百姓了解国学可能更多从刘兰芳、袁阔成、单田方那里,而不是那些所谓国学大师那里。就象我们熟知的历史掌故往往是三国演义、说唐中的,而不是三国志、新旧唐书中的那样。就算这样的教授也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见识,因为许多地方的有线电视都没有科教频道的播出,甚至在浙江整个省多数都没有,他们可能认为其科教已经强到不需要播的地步了。肯定不会是因为收视率问题,因为许多收视更差的频道都播出,象戏曲频道,当然国粹地位更高。现在的省电视台都有6到7个频道,地级市也往往还有4到5个频道,下面的县区都会有自己的频道,再加上一些卫星频道,大一些的城市能看到40个频道以上的节目,但多数都没有多少特色,不过重复播放港台电视剧或是大陆言情片,把本来不过是生活调味品的爱情几乎当作了生活全部,天天摆上一桌八角大料十三香当饭吃。

当然也有不同的特色节目,如这些年历史电视剧火热,有些象80年代的评书,象康熙、汉武都因此更平民一些,二月河等人的历史小说也因此畅销。借古喻今本来就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特别在现今因受限制而难以直接表述的时代。过去虽然也有关于列国故事的片段被演义,但似乎都没多大影响,象“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虽然也比较好看,但又离开史实太远。不知道何时我们的艺术家们也能够把东周列国较完整地展现在荧屏之上,这似乎比到处建立国学院更有实际意义一些,当然也难得多,出名不象炒做一番那么容易。

(准备写关于<东周列国>一个系列,这只是一个开篇,谢谢关注)

(注:本文及相关<东周列国>系列写于2006年夏,现转帖于此,基本保持原貌,只修改了部分发现的错字或不通顺的地方。)

上一篇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