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历史文化

首页 > 业余爱好 > 历史文化 > 第四军、新四军与叶挺(3)
第四军、新四军与叶挺(3)

5.北伐、第四军与叶挺独立团
1926年1月,湖南的“攻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成为第六军,军长程潜,以后又有李宗仁为军长的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唐生智的湖南军队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此时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两湖、河南和河北、陕西,直系军阀后起之秀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北伐初,第四、七、八军攻击方向在湖南、湖北,目标是吴佩孚,而第一、二、三、六军则攻击江西、江苏等地的孙传芳。9月,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镇,吴佩孚部队基本被消灭,残部逃往河南信阳。11月,北伐军东进江西追击孙传芳,占领南昌,而笫一军等又从广东出兵福建,占领福建后又向浙江挺进。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南京、上海。接下来发生了分共、宁汉分裂和合流、蒋介石先下野后复职等事件,然后北伐才又继续,占领河南后冯玉祥、阎锡山的部队也加入国民革命军。1928年6月张作霖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12月张学良在东北通电宣布东北易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北伐开始前第四军的编制:
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下辖3个师: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辖3个团(二十八团团长蔡廷锴、二十九团团长孙绳、三十团团长戴戟)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辖3个团(三十一团团长余汉谋、三十二团团长香翰屏、三十三团团长黄镇球)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辖3个团(三十四团团长许志锐、三十五团团长缪培南、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
独立团(二十四团)团长叶挺。
军长李济深兼国军总参谋长负责广州防务,第五军主力与第十一师也留守广州,第四军则由副军长陈可钰指挥开往前线,包括第十师、第十二师及独立团。
独立团即常说的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在肇庆成立,前身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有2100多人,叶挺为团长、周士第任参谋长、陈独秀的外甥吴季严为政治指导员,归张发奎的十二师指挥。黄埔军校曾有很多共产党员,但在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后退出由黄埔军校校军组成的第一军,从此在黄埔系军队中的影响消弱,而叶挺独立团的连以上干部大多是共产党员,受中共两广区委领导(书记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军事部长是周恩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指挥的惟一正规军队,所以我们看历史时常见独立团而难见第四军。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原来上的是惠州蚕业学校,在辛亥革命后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毕业于保定军校,这是当时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等都出于此,背景深厚到相当于现在领导人辈出的清华。军校毕业后,叶挺于1919年在漳州加入援闽粤军并加入国民党,次年任粤军第1师的工兵营副营长,后划归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任第二营营长,在陈炯明叛乱时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叶挺赴苏联学习,并加入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调任独立团团长,是高级军官中少有的共产党员。
叶挺独立团是北伐的先遣部队,在1926年5月就先行出兵湖南,帮助唐生智的湘军,在安仁、攸县战役中,首战3天就击溃了军阀部队4个团的进攻,初露锋芒。7月,国民政府正式北伐,8月北伐军6个团(不止独立团)对湖北汀泗桥发起猛烈攻击,吴佩孚亲临督战,汀泗桥几度易手,1天后叶挺独立团占领汀泗桥。之后北伐军第4、第7军又取得贺胜桥大捷,9月占领武汉三镇。第四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的关键性的战役中英勇搏杀,以少胜多,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功勋最为卓著,因此被誉为“铁军”,而叶挺独立团在醴陵、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多处起到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叶挺也成为北伐名将,被提拔为少将。年底,第四军获得扩编,第十二师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为副军长),第十师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而叶挺独立团扩编为第四军的二十五师,叶挺为副师长(师长为朱晖日)。可见,不是只有独立团是“铁军”,黄琪翔、李汉魂、蒋光鼐等的部队也是“铁军”的组成部分,只是现在很少见到其战绩的记载了。
6.第四军的分化与变迁
宁汉分裂后,一些第四军的高级军官(如陈铭枢、蒋光鼐等)离开,张发奎倾向武汉,兼任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军长,第四军包括12和25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黄琪翔和李汉魂,第十一军包括10、24和26三个师,师长分别为蔡廷锴、叶挺和杨其昌,原独立团则为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25师另两个团为74团和75团,团长分别为张弛和李江,叶挺后来又任十一军副军长。四军及十一军在河南再打败张作霖的奉军。
7月底,武汉方面分共,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主要是依靠两支部队,一支是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原为第九军第一师),另一支就是原第四军的受叶挺直接指挥或影响的部队,都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朱德的第三军(属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军官教育团的人数很少。原第四军的部分,包括24师、10师和25师的73团、75团,是起义的骨干力量,所以叶挺任起义的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后来南昌起义的部队在潮汕失败,部队大部溃散,只有朱德指挥的留守大埔三河坝阻击敌人的部分部队保留下来,其中主要是周士第指挥的25师的73团和75团的部分,包括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和74团参谋长王尔琢,林彪当时只是73团的连长,粟裕只会是排级以下。这几百人的部队在朱德带领下参加了湘南起义,后来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会师部队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还延续四军的称号),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为参谋长,后来发展成红一军团,再与红三军团等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第四军除分出共产党的一部,在国民党方面还分化为陈铭枢部、张发奎部、陈济棠部等。
陈铭枢部:其实蔡廷锴也参加了南昌起义,还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任左翼总指挥,但在部队南下途中带领第十师脱离了,使起义的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后来蒋光鼐又回到第十师,任第十一军军长,蒋、蔡一起带部队到福建,由陈铭枢节制,追随了蒋介石。1930年,部队参加了中原大战,番号改为第十九路军,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及阎锡山,之后参加了对中国红军的第三次围剿。1931年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因奋起抗日而声名大噪。十九路军从上海撤下后被调到福建剿共,蒋光鼐兼任福建省长,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联络桂系、广东的陈济棠等原四军诸部反蒋,结果主力被中央军击破,十九路军番号亦被取消,部分部队投降并入中央军,后来其中的区寿年升至兵团司令,但战斗力已大为削弱。
张发奎部:南昌起义后,张发奎能指挥的部队只剩第四军的第十二师及第十一军的二十六师,追赶起义部队到赣南,然后去了广州,而留守广东的李济深部则成了“新编第四军”。11月,张发奎与黄琪翔、薛岳(李济深新编第四军下新编第二师师长)、李福林(第五军军长)等乘李济深离粤发动政变,目的是驱逐驻广东的桂系,迎接汪精卫到广州主事。因第四军主力离开广州,广州防务交由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叶剑英负责,为共产党发动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张发奎与黄琪翔因此被迫下野,而张发奎带领的第四军及薛岳部在桂系、陈济棠、陈铭枢的部队围攻下大败,撤离广东去江西投靠了蒋介石。李济深回粤後取消了张发奎部的“第四军”番号,而将陈济棠部称为“第四军”。1928年,张发奎部第四军被缩编为第四师,次年参加蒋桂战争反蒋,并南下广东,但被陈济棠及陈铭枢部打败,被迫撤返广西。中原大战时,张发奎再以四军之名联合桂系参加反蒋,又失败,最后部队拼入桂系内。
陈济棠部:是原四军十一师,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大幅扩张至三个军,另加海空军及各式独立旅等共十多万人。1936年陈济棠反蒋发动“两广事变”,失败后下野。之后由余汉谋主政广东,并任“第四路军”总司令,抗战爆发后其下粤军除防守广东外,主力还被抽调至上海、武汉等战场,先后参加淞沪、武汉、长沙会战,抗战胜利后在1946年整编为第四师,后又恢复第四军番号,在解放战争中曾被歼灭,又在广东重建,1950年从海南撤往台湾。
第四军撤往台湾后改编为陆军独立第四师,1951年更改番号为陆军第81师,又与海军陆战队第一旅合并整编为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屡次变动后改编为海军陆战队守备旅。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