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读《东周列国》

首页 > 业余爱好 > 读书有感 > 读《东周列国》之二十--孔子
读《东周列国》之二十--孔子

这几年,儒家学说回潮,孔子又常常被提及,于是就想知道记载中的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故文革批林批孔时称其孔老二,鲁国人。据称孔子祖上为宋国的大司马孔父嘉,殷汤王之后裔,为人正直无私。孔父嘉带兵与郑庄公交战,在戴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国人颇有怨言。太宰华督设谋杀孔父嘉,又欲夺孔氏美妻魏氏,魏氏自杀。孔父嘉儿子名木金父,避难逃到鲁,后来以字为氏,孔丘为其六世孙。

孔丘父叔梁纥曾为邹邑大夫。晋合鲁、曹、邾三国之兵攻偪阳,鲁攻北门,见悬门不闭,鲁军冲入,忽然悬门在叔梁纥头顶放下,叔梁纥投戈在地,双手把悬门托起,鲁军急忙鸣金收兵,鲁军从悬门下退出。偪阳守军见有人手托悬门,大惊,正要放箭射,叔梁纥见鲁军已退出,双手一掀,就势撒开,悬门落到闸口。

叔梁纥娶鲁之施氏,多女而无子,其妾生一子叫孟皮,病足成废人。于是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五女,见叔梁纥年老,对诸女说:“谁愿意嫁邹大夫?”最幼女叫徵在,说:“女子之义,在家从父,惟父所命,何问焉?”就以徵在嫁于叔梁纥。夫妇求子于尼山之谷,后有孕,生孔丘于南山石洞中。而《史记》中称野合生孔子,难倒许多大儒去解释野合的意思,以符合礼教,不过我看烧掉《史记》更容易,不要那么辛苦,那时人的行为没有那么多礼教束缚。据说,孔丘牛唇虎掌、鹤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壮如反宇。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卒,由徵在养大,身长九尺六寸,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弟子满天下。

当时鲁国由季、孟、叔三家三分鲁国,各用家臣为政,鲁君不复有公臣。家臣又窃三大夫之权,凌铄其主。季孙斯、孟孙何忌、叔孙州仇三家鼎立,而邑宰各据其城,以为己物,三家号令不行,无可奈何。季氏宗邑在费,宰为公山不狃,孟氏宗邑在成,宰为公敛阳,叔氏宗邑在后,宰为公若藐。三处城垣,皆三家自增厚,与都城曲阜一般。三个邑宰中,公山不狃最强横,更有家臣阳虎,身长久尺多,勇力过人,智谋百出,起初为季斯腹心,后渐专季氏家政,季氏反为所制。

季斯内为陪臣所制,外受齐国侵凌,束手无策。季斯召见孔子,“与语竟日,如在江海中,莫窥其际”。这时,费邑有人报:“打井得土缶,内有羊一只,不知何物?”问孔子,孔子说:“是羵羊,不辨雌雄。”季斯大惊,说:“仲尼所学,果不可及。”用为中都宰。此事传至楚,楚昭王派人送钱而问孔子,他渡江时所得的红色斗大的物体的名字,孔子说是萍实(浮萍的果实),楚王叹服。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派人观其政教,以为法则。鲁定公知其贤,召为司空。(看来孔子更接近生物学家或博物学家,以博物而政教,学而优则士,生物学教授或博士做政工领导。)

阳虎欲乱鲁,慕孔子之才,欲召致门下,孔子不肯服从。孔子对何忌说:“阳虎一定会作乱,而且会从季氏开始,你要先做准备,可以免祸。”何忌于是假称在南门外盖房,立栅栏,聚壮勇三百,名为兴工,实为备乱,又让公敛阳聚集甲兵待命。阳虎想劫持季斯,季斯逃入南门孟氏的栅栏处,阳虎带人攻孟氏,公敛阳带成邑的兵来救,阳虎败逃。(看来孔子政治嗅觉还是很敏感的,关键时刻又站对立场,措施得力。)

齐景公约鲁定公会夹谷,以通两国之好,定公让孔子陪同。孔子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要求左右司马带兵跟从护卫。齐大夫黎弥献计,以莱夷三百人假做跳舞找机会擒鲁侯。莱夷人带着矛戈等武器跳舞(大概类似澳洲土著舞),上台阶一半,鲁定公色变,孔子站到齐景公面前,斥不用中国之礼而用夷狄之乐,景公只好命莱夷退下。黎弥又让优人唱淫词艳曲给鲁侯,孔子按剑张目,向景公说:“匹夫戏诸侯,罪当死,请司马行法。”景公不应,优人戏笑如故。孔子说:“既然两国通好,如兄弟,鲁国司马即齐之司马。”让鲁左右司马执领班斩首,余人惊走。会散,景公为表示歉意,把原属鲁的汶阳之田三处归还鲁。汶阳之田名归鲁,实际归季氏,季斯为感谢孔子,筑谢城,并言于定公,升孔子为大司寇。(看来孔子办外交也很强硬。)

齐国南境飞来一只大鸟,季斯问孔子,孔子说:“此鸟为商羊,所见之地必淫雨成灾。齐鲁接壤,不能不预备。”季斯命汶上百姓修堤盖屋。不到三天,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滥,鲁民有备无患。孔子博学因此传播天下,人称“圣人”。(看来孔子是因为作为物候学家而被称为圣人,能作天气预报就为圣。)

季斯到孔子门下求人才,孔子荐仲由、冉求,季斯用做家臣。季斯因阳虎虽逃,公山不狃复强,问孔子对策,孔子说:“欲制之,先明礼制。古者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故邑宰无所据以为乱。子何不堕其城,撤其武备,上下相安,可以永久。”季斯以为然,转告孟、叔二氏,孟孙何忌说:“苟利国家,吾岂恤其私哉?”

后邑马正侯犯杀公若藐,自立为邑宰,孟、叔两家连兵去讨。公山不狃乘虚袭鲁,杀进曲阜。定公召孔子问计,孔子就与定公到季氏之宫,宫内有高台,坚固可守。孔子命季斯把所有家甲交给司马,埋伏在台两侧,让卫兵列于台前。公山不狃领费邑兵攻季氏宫,定公卫兵被打散,司马领季氏家甲杀出。孔子扶定公立于台上,费人知孔子为圣人,扔兵器而拜伏台下,公山不狃等逃往吴国。(孔子临危处置得当,有将军风范。)后邑被鲁兵攻下,堕其城三尺。季斯下令也堕了费城,恢复过去的城制(不能与都城曲阜一般高厚)。

季斯因孔子有定费之功,使摄行相事,每事咨谋而行。鲁国有少正卯,博闻强记,巧辩能言,称闻人。少正卯面是背非,见三家则称颂其佐君匡国之功,见邑宰又为强公室抑私家之说,使之挟鲁侯以令三家。这时孔子有所陈说,少正卯辄变乱其词,听者多为所惑。孔子密奏定公:“鲁之不振,由忠佞不分,刑赏不立也。夫护嘉苗者,必去莠草。”群臣参议成邑城的不堕的利和害,听孔子裁决。少正卯献堕城六便,孔子说:“卯辩言乱政,离间君臣,按法当诛。”群臣认为:“卯乃鲁闻人,言或不当,罪不及死。”孔子说:“卯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徒有虚名惑众,不诛之无以为政。臣职在司寇,请正斧钺之典。”命力士斩少正卯。群臣莫不变色,三家心中亦俱凛然。(看来孔子是不喜欢辩论的人,有人争辩,就要除之,只容许一家之言存在,不容许杂音,这就是儒家的做派。不讲究推理的严密,有权的认为是这样就是这样,不许异议。让群臣参议,实为引蛇出洞,然后一棒子打死。后世人一直沿袭这种做法。)

少正卯诛后,孔子之意始得发舒(敌手已被除,一言堂当然舒服),定公与三家皆虚心听之。孔子乃立纲陈化,教以礼义,养其廉耻,故民不扰而事治。三月后(如此快),风俗大变,市中卖羊猪的,都不虚价;男女行路,分别左右,不乱;路遇有失物,耻非己有,无肯拾取者。四方宾客,一入鲁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宾至如归。(不知大家是否都认为这些就是理想社会的所有的要求了。)

齐景公命黎弥送女乐给鲁,在南门外演,定公、季斯及诸大臣都易服去观看,意乱神迷,魂消魄夺。定公收女乐入宫中,以三十人赐季斯,一连三日,不去视朝听政。孔子见鲁君怠于政事,知道在鲁无法有作为,收拾行装离开鲁,子路、冉有弃官随从孔子而行。(女人太可怕了,孔子的大道遇到女人来搅和就完了,也就不奇怪儒家要把女人都关起来了。最近的“XX女声”一风行,也有人害怕了,要禁止。女人是祸水啊,孔圣人都没办法。)

孔子到卫,卫灵公很高兴,问战阵之事,孔子说:“我没学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实在。)次日离开。过匡邑,匡人见孔子象阳虎,以为阳虎又来,聚众围之。子路要出战,孔子说:“我与匡人无仇,一定有原因,不久会解围。”于是安坐弹琴。卫灵公派人追孔子,匡人知道误认,谢罪而去,孔子回到卫。卫灵公宠夫人南子,好色不好德,孔子离开卫去宋。宋司马忌孔子来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到郑。要去晋,听说晋执政赵鞅杀贤臣,叹道:“鸟兽恶伤其类,况人乎?”复反卫。卫灵公卒,父子争国,孔子恶其逆理,离开卫到陈。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来请,陈、蔡大夫怕楚用孔子而对陈、蔡不利,发兵围孔子,孔子绝粮三天。楚发兵迎孔子到楚,昭王要用千社之地封孔子,令尹谏阻,昭王乃止。孔子见楚不能用,复还卫,卫出公欲任以国政,孔子拒之。鲁相召其门人冉有,孔子反鲁。诸弟子中,子路、子羔仕于卫,子贡、冉有、有若贱仕于鲁。

齐兵准备伐鲁,孔子要救鲁,派人说齐,子张、子石都愿去,孔子让子贡去。子贡到齐、吴、越、晋四国,使齐吴交兵,齐战败,鲁免祸。卫内乱,执政孔悝被劫持,子路为孔悝家臣,要从城外进城救孔悝,高柴自城中出,对子路说:“政不在你,不必与难也。”子路答:“食孔氏之禄,敢坐视乎?”进城而被杀。孔子说:“高柴知大义,必能自全,由好勇轻生,昧于取裁,其死必矣。”卫新君送子路肉醢给孔子,孔子命埋掉。不久孔子得疾不起,年七十三岁。

吴起去鲁国,受业于孔门高弟曾参。曾参知道吴起家中尚有老母,问:“子游学六载,不归省觐,人心之心安乎?”吴起答:“我曾有誓言‘不为将相,不入卫城’。”曾参说:“他人可誓,母安可誓也。”于是心恶其人。不久,卫国有信到,说吴起母已死,吴起大哭三声,马上收泪,诵读如故。曾参怒:“吴起不奔母丧,亡本之人。夫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起非吾徒矣。”命弟子断绝关系,不许相见。吴起于是弃儒学兵法。

孔子高弟卜商,字子夏,教授于西河,魏文侯从之受经。

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邹人孟轲字子舆,子思门下高弟,孟子得圣贤之传于子思,有济世安民之志。闻魏惠王好士,自邹到魏,惠王郊迎,礼为上宾,问以利国之道。孟子说:“辰游于圣门,但知有仁义,不知有利。”惠王迂其言,不用,孟子于是到齐。齐宣王召贤,以孟子为上宾。后苏秦到齐,向宣王说田猎钟鼓之乐,宣王好货,使其厚赋敛,宣王好色,使妙选宫女。孟子极谏,宣王不听。关于孟子以后的记载没有查到。

可以看到,在东周之乱世,儒家学说不被重视,各国急于应付目前的局面,要富国强兵,讲究的是兵法和刑名。孔子所在的鲁国,东周初与齐国国力相当,后来齐虽然几经内乱,又有田氏篡国,甚至几乎被乐毅灭亡,这么多变乱过来,到东周末年仍是强国,最后才被秦灭亡。晋也有大夫专权,甚至三分晋国,而晋分出的三国魏、赵、韩都是东周后期的强国,实力反而超过老牌大国鲁。鲁在孔子引导下未分裂,可在东周后期已成小国弱国,在齐、魏、楚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先臣服于齐,后来被在秦的进攻下东迁的楚灭亡。

从以后的历史看,汉武帝建立集权制度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看到儒家学说利于大一统的局面。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妻等观念都强调无条件服从(现在称军事化管理),无论对错,而且是超越法律之上的(君臣无狱,父子无狱,臣与君讼,是无上下也),很适合集权社会的需要。可是儒家学说成主流的朝代,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住安定(大一统或偏安),但都是越来越弱,特别在外族入侵面前,基本是不堪一击。儒家学说以顺从的理念消弱了人的反抗(或者说逆淘汰掉那些优秀的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但也消弱了人的进取心,崇尚满足于现状,在科技发展缓慢的农耕时代可能无法很快看出有多大问题,在现代社会,科技社会发展迅速,如无进取心而满足于现状,将会明显使国家落后。这种使国家落后的所谓稳定,最终只会导致大乱,从根本上无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贴只以《东周列国志》的内容为依据,未考证历史,那应是有关专家的事)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