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旧时旅行游记部分转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江南海南

首页 > 旅行游记 > 江南海南 > 儋州东坡书院
儋州东坡书院
写作日期:2009-12-16
旅行日期:2009-10

儋州东坡书院,在距儋州市(那大)约40公里的中和镇东郊。新修的规模很大的儋州汽车站并没有去中和的车,需要乘三轮到城北的军屯路边去乘车。

儋州,古称儋耳,宋时曾改称昌化军。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年过花甲的苏轼从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再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从惠州迁往更远的昌化军。苏轼开始还能住在儋州的官舍内,不久就被认为过得“太舒服”而被逐出,只能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称桄榔庵,过起“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后来在当地友人资助下建起一座房屋“载酒堂”。明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成为儋州的最高学府。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当时为宋朝辖内最偏远之地,据说放逐海南是宋朝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苏轼不久结交了黎子云兄弟等当地人,据说“载酒堂”就是在黎子云住宅旁边所建,用于以文会友、讲学授业。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当时海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因为交通不便,居民还过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很少接触中原农耕文化,苏轼描述当时情景为“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苏轼在此居住三年多,以文会友和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此后儋州就开始“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南宋时(1109年),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琼台纪事录》上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苏轼曾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曾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通过其荐举擢拔,黄庭坚、秦观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也就成为当时文坛盟主。但他认为王安石新党的变法“求之过急”,也不认同司马光旧党的全盘否定新法,主张“参用所长”,后来关于变法的争论变成新党和旧党的党派之争,实际只是争权夺利,勤政爱民务实的苏轼却是双方都不喜欢的,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被一贬再贬。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苏轼出京作地方官,勤政爱民,尽心职守,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据说苏轼获赦北还时海南父老“执手涕泣”。无论杭州、惠州、儋州,都留下苏轼的遗迹,为后人所感念,所颂扬。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后面园中建有望京阁,大概是表现苏轼希望能返回京师再被重用并施展抱负。其实看苏轼的一生,放外任的时期正是他能够办惠民实事和写出传世文学作品的时期,在京师却是屡屡卷入政治纷争而难有作为,所以在政治黑暗的时候还是离京远些为好。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元符三年(1101年)苏轼获赦北还,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五岁,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可以说儋州三年是苏轼的最后政绩。为了方便当地居民的祭拜,在东坡书院西侧另设有尊贤堂,供有苏轼塑像。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中和镇是古儋州所在地,因为这里有条北门河,向西汇入儋州湾,通过洋浦、白马井间的水道连通到北部湾。古代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那时船较小,而海南多台风,儋州湾就成为很好的可以避风的港口,为防海盗一般还把城建得远离海边,古儋州行船的目的地主要是大陆上的廉州(合浦)。后来海南修了公路和铁路,在公路铁路线上的那大镇因此繁荣起来而成为儋州市府所在地,造船技术进步而建造的海船吃水深也不再能在河中行驶,古州城因此被边缘化变成了中和镇。河上的桥通往儋州(那大)到洋浦的主干道旁,距木棠路口有4公里。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中和目前是儋州一个较偏远的镇,还保留一些古城遗迹,有曲街石板路,据说还有两座明代城门,像多数这种地方一样是因为经济原因无力新建而保存下来的,但大多已残破,有兴趣的可来此观瞻。

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

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这种摩托三轮车,而且驾驶者以女性为多,因为缺乏儒家礼教的熏陶,海南妇女开朗大方,里里外外一把手,能干是出了名的。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