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海南
来到岳阳不看楼
云雾缭绕炎帝陵
石鼓书院
雨中韶山冲
新民学会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汉阳铁厂与张之洞
汉口的街头建筑博物馆
林家大湾
七里坪
瞿家湾的洪湖赤卫队
李时珍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
白鹿洞书院
共青城
渼陂古村(上)
渼陂古村(下)
东固
井冈山,一次失望的旅行
赣州古城
赣州蒋经国旧居
正是梅关赏花时(上)
正是梅关赏花时(下)
百色(上)
百色(下)
龙州
桂平金田
钦州冯子材故居
昆仑关
靖西龙潭
靖西旧州(上)
靖西旧州(下)
来到德天瀑布门口
北海银滩
北海的新与旧
海南名人海瑞
海口火山群公园
儋州东坡书院
20年风雨看洋浦
莺歌海的车与盐
博鳌的政治经济学
海南的渔港
未来的海南卫星发射基地
乘渡轮过琼州海峡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影响后世。李时珍是明朝蕲州人,其墓在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的雨湖畔,80年代这里建成纪念馆。
这是纪念展览,里面有李时珍的生平介绍。李家世代行医,李时珍是继承家学,年少时也曾读四书应考以期改变社会地位,但九年中三次到武昌应举均名落孙山,于是放弃科举专心学医,几年后成为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三年后又被推荐到京城任太医院判,成为为宫廷服务的御医中的一员,但只任职了一年就离开京城这个乌烟瘴气之地而辞职回乡,大概也是不愿与庸蠢为伍,只想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当然,京城经历也并非全无收获,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而可以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也有机会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可能就有明孝宗下诏太医院编修的国家药典《本草品汇精要》。 这是李时珍时代的制药用具。
纪念馆四周建有规模很大的碑廊。
其中一边主要绘制的是《本草纲目》中介绍的一些药物名称和图。
另一边主要是一些药厂的介绍,大概是为出资建设单位做的广告。
后面是药物馆。61岁时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万字,分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书中不仅介绍了很多动植物并进行了分类,还涉及了一些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被达尔文称赞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后面是百草药园,栽种很多药用植物。
这个月亮门上也有广告。
这是李时珍采药的塑像。为了编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参考了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可谓“读万卷书”;还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百姓,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是“行万里路”。正是通过这种实地调查,李时珍搞清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并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
李时珍有自己的药圃,方便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这里也建有药圃。
这里还有个牌坊,看上面的字似乎年代不算久。
76岁的李时珍去世,3年后(1596年)《本草纲目》才由私人刻印出版。这是最后面的李时珍墓,据说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
这是墓前的李时珍像。
在蕲州到李时珍纪念馆的路边有中药材市场,但似乎不太兴旺。
路边还有玄妙观,原为李时珍当年为民治病的诊所,现在改建成医院,称李时珍医院。
蕲州,是有千年历史的地方,从五代末的北周一直到清初都是一直作为州、府、县治所在地,后来虽因水运的衰落变成一个大镇,但仍有小县城的规模。
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又经明清各代重修,现在还有部分遗存,也有近年新建的部分。
走出这个大门就到长江边,一条公路通往县城蕲春,沿江向东南则到武穴,是蕲州通往外界的交通主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