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旧时旅行游记部分转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秋之旅

首页 > 旅行游记 > 秋之旅 > 擂鼓墩
擂鼓墩
写作日期:2013-01-05
旅行日期:2012-09

随州,城西北有一处著名地点--擂鼓墩。1977年,解放军某部在擂鼓墩扩建厂房,施工中发现一座古墓。1978年初,经发掘确认这是一座战国古墓--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文物,现在这里建起随州博物馆,乘公交车可以到达。

擂鼓墩


擂鼓墩的考古成果轰动一时,影响很大,所以建起的博物馆规模也很大。

擂鼓墩


随州,据说是周朝分封的随国所在地,春秋上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随国以其实力阻挡着崛起的楚国的继续东进。后来,随国还是变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后期被楚灭国后改为随县,延续至今。

擂鼓墩


这是后人描画的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因为中国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周末年才比较系统详细,而对西周早期的历史有很多模糊和混乱的地方,很多封国的地域及变迁过程往往缺乏详细资料。古书记载中,随州区域内历史上曾有过厉、唐、随等姬姓封国,即其为周王室后裔,也有随国是炎帝后裔姜姓的说法。

擂鼓墩


史书上记载随州当时为随国封地,但考古中却并没有发现随国的古墓,这处古墓及周边出土的古墓的青铜器铭文上都是“曾”,因此有人提出“曾随合一”的观点,即随国就是曾国,而随州博物馆也使用这种观点。图中标出了曾国文物的考古发现点。

擂鼓墩


这座古墓为战国早期,墓主人为曾侯,姓姬名乙,所以称为曾侯乙墓。里面有很大的陈列室,展出出土文物。

擂鼓墩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九件文物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但因为室内光线较暗和玻璃防护罩的反光,拍出的效果大都不好。

擂鼓墩


古物的名称是一种专门的学问,真的搞不清,也懒得去记忆,所以也就不去关心。

擂鼓墩


中国历史的早期,国君大都要领兵打仗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也以车马兵器最多,但最出名的却是乐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有64件,分三层悬挂在饰满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长11.8米;高2.7米,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是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80年代国内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还按这套编钟复制了可以供演奏演出的编钟。)但那套编钟放在了湖北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而级别低的随州博物馆展出的是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只有36件,但也是罕见的珍品。

擂鼓墩


出土的乐器中不仅有编钟,还有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看来曾侯乙还是一位音乐行家。

擂鼓墩


曾侯乙墓分东、中、北、西四室,东室放曾侯乙木棺,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放殉葬人木棺13具,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这是曾侯乙的庞大木椁,上面有复杂的纹饰。

擂鼓墩


其中出土的九件“国宝”级文物为编钟、青铜尊盘、编磬、鹿角立鹤、大尊缶、联禁铜壶、青铜冰鉴、云纹金盏(含金漏匙)、龙凤玉挂饰。图中是云纹金盏(含金漏匙),只有这件拍出的效果还不错。

擂鼓墩


鹿角立鹤造型独特,但拍得不清楚,这件鹿造型物品还可以看。

擂鼓墩


随州博物馆以曾侯乙墓文物为主,同时还有其他展览。炎帝被认为是始创农业的中华文明始祖之一,很多地方都自认为是炎帝故里,随州也是其中之一。这处展览是有关石器时代的,描述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场景。

擂鼓墩


还有一个展览是汉唐时代的。随州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封地,后来改写为国号隋。

擂鼓墩


随州博物馆有两层,里面看上去也很有气势。

擂鼓墩


出博物馆后门,就看到一座小山包,这就是擂鼓墩。有一条路通往曾侯乙墓考古遗址,门票30元(博物馆免费)。

擂鼓墩


在通往考古遗址的路上,看到几只小鸟,就站在路边拍了一个多小时,只有几张能看清楚的。还有灰喜鹊,看得多了,都懒得拿相机了。

擂鼓墩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