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工的个人空间(玩主)


业余爱好部分转专业技术部分


 社会闲谈

首页 > 业余爱好 > 社会闲谈 > 写在读书日之后
写在读书日之后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本来不知道这个日子,但看到“主流”媒体上在热炒,所以也就迷迷糊糊知道了这回事,其实并搞不清具体哪一天,这是“百度”来的。本来也并不想写什么,虽然“主流”有很多不入耳的言论,但看那些即将“老朽”的观点,也就一笑置之,懒得一驳,认为不值得。但“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说“数字阅读会让人变得浅薄愚蠢”,就要警惕了,谁都知道这日报非彼日报,不是谁写的稿件都能发表的,其中的观点往往代表一种“政治观点”,或者决定“走向”,难道这是要封网的舆论准备吗?

我是经历了从纸面阅读到数字阅读的这个阶段的,就要梳理一下,看看是不是变得更“浅薄愚蠢”了。过去上学时,教科书上说什么就背什么,老师讲什么就信什么,认为是“服从真理”,绝不敢“离经叛道”,不知道这算不算“深厚智慧”,或者厚黑学会这样认为吧。工作后,领导安排什么工作就认真执行,安分守己,兢兢业业,都是按长辈及老师的“教诲”来行事的,但发现没有专业知识也不认真工作的“年轻人”反而得到了提升,有房有车了,而我们的工作成绩都成了他们的“事迹”,不知这是否也够“深厚智慧”。气愤,离开,然后就是几乎成为“全民公敌”,到处被打压驱赶,直到如今。看来是确实不够“深厚智慧”啊,如果早去“抱大腿”请求饶恕,或者还能分些“残羹冷炙”,不至于会引起动用那么大的社会力量,什么演员、主持人、留学生、博士、教授、院士、高官、富豪、特首都要一一出面。

过去,只有被“管制”的纸面或广播电视等媒体,写什么不写什么,完全由少数人决定,阅读者只能被动接受。曾经,一些人看到那些“影射批评”自己的文章或栏目,往往会“吓得半死”,然后“默默改正”,显示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比真正的法律条文还管用。所以,负有监视任务的,看到你喜欢看某个栏目或报纸,就能针对你做节目或登载新华社稿件,以此施加压力,而我们不满,也只能躲开,无能为力。但就在我到处流浪的这个期间,有了互联网,很多商业网站的文章都是可以评论的,不满就可以反驳,给了我们“扬眉吐气”的感觉,我们终于也可以发声了,虽然常常被删除。后来还出现了博客、微博,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发给他人看,也可以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就像在寒夜中互相取暖,彼此鼓励,抵御“主流”给予的高压。因为我们相信: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

当然,有高兴的人,也有愤恨的人。有些人是因为失去了独霸的话语权而愤恨,有些人是因为自以为“高大上”的文章被人驳得体无完肤而愤恨。我们经历了太久的“一统言论”时代,有几千年的传统,却在数年间被破坏掉了,确实不容易适应。直到现在,“主流”办的网站,发文还是不能评论的,还想继续维持其“至高无上”的舆论地位,当然除了少数体制内的,其他人基本都会远离的。这个时代,没人喜欢“摆臭架子”的。虽然,广电部门发文不准体制内的媒体来采访网络名人,设立了“防火墙”,也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网络名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网络“草根”自有其生命力,一茬茬地在生长,而且很多体制内的都要跑来网络当名人。

但不是任何体制内的名人都会成为网络名人的,虽然有些是“受命”而来,但往往刚一冒头,就被批得体无完肤,并不受人待见。体制内,那么受吹捧,那么有影响力,但到了网络空间,才发现这里“太自由”了,不是自己一上台下面就必须热烈掌声然后洗耳恭听,演说中也不是鸦雀无声,而是会被各种质疑和反驳所打断,演说后本想被热烈吹捧一番,没想到也往往会被“扔鞋”。难道他们都是没有“阅读复杂深奥的内容”吗?如果很“复杂深奥”了,为何会被“愚蠢浅薄”驳得哑口无言?

我们都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其实,这个社会的庞大和复杂远超大象的数千万倍,没有个人能看到全部,甚至看到大部都很有难度,每个个体都只能从一个个小的侧面来观察。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哪怕你穷其一生,把手摸出很厚的老茧,只能使感受力更弱,并不能获得更多认知。像那位研究养老的清华“专家”,一发言就臭遍了网络,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退休后先做义工”完全是胡扯,但“专家”却还自以为是很好的解决养老金的办法,认为并没有错。清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的最好学校,这里面的教授当然“了得”,不知读了多少“大部头”,足够“复杂深奥”,但恰恰是缺乏足够的“数字阅读”,才会如此“愚蠢”。

还有一再扬名的台湾“茶叶蛋”教授,据说还有留洋经历,博士头衔,应也读了很多“复杂深奥”的“大部头”了,而且被聘为军队、警署、劳务部门的讲师,也算“接触社会”的“精英”了,而且还数次来过大陆,但对大陆的认知水平之“浅薄”,真能让人笑掉大牙。如果更多地“数字阅读”,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浅薄愚蠢”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注意力分散”,而是固定的单一的信息渠道。

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只有官方的一种信息来源,而这种信息都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把认为“有营养”的给你,而把认为是“毒素”的都已经去除,实际上是相当于把全体国民放在“无菌环境”饲养,怕没有抵抗力,被外来“细菌”击倒。而认为到了一定级别的,受到很好培养的干部,可以有资格看“内参”,那是新华社采编的,主要是一些负面的信息及反应社会问题的内容。普通老百姓,因为受到信息的“管制”,只能看到一个侧面,当然只能“愚蠢浅薄”,而仰慕看到了更多信息的“官员”的“高瞻远瞩”。但如果形势变化,骤然出现“莫名”的政治变局,往往就使民众变得不知所措,甚至造成认知和信仰的混乱。比如,文革中出现的“林”事件,尼克松访华等等,都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前几年的“黄岩岛”事件,绝大多数民众以前都不知道有这个岛,更不知道前因后果,“突然出现”(以前一直不报道)的事件激动起民众情绪,好在并未造成很大问题,但“钓鱼岛”就引起了人员与财产的损失了。

虽然新华社记者数量很多,充当了“调查员”的角色,但相对于面积如此之广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不用说更大的外面的世界,盲区太多了,何况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认知偏差。当有了互联网,每个人都有了做信息播报员的可能性,视角多了,盲点当然就少了,何况还有很多专业领域的人员加入信息整理和传播之中,使网上的信息更全面和专业性。但有些人还习惯于埋头“复杂深奥”的“大部头”之中,几十年如一日认真摸索着那一面“墙”,希望“看”得更清楚;但此时,依靠互联网的人,早已通过网络的“摄像头”看到了“大象”的几个侧面,其面貌已了然于胸,不知道此时,到底谁更“浅薄愚蠢”。

最近看到河南(又是河南)高院院长,要求法院的庭长必须会做饭,而且一些地方已准备撤换不会做饭的庭长了,据说还有一个措施准备推进,就是“离婚案件中要将财产判给女方,把男方罚得倾家荡产”。能做省高院院长的,肯定读了不少“复杂深奥”的“大部头”书籍吧,不然证书都考不上,但为何其对社会的认知水平还是“家庭妇女”的水准啊,似乎夫妻之间出了问题都是男方的责任,而女方就一定是正确的。如此“愚蠢浅薄”的认知,还坐到如此高位,真让我们无语,我看只有“主流”媒体的舆论环境才能“培养”得出来。

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也并不需要看太多“复杂深奥”的“大部头”,而更多的是需要更广的视野,看到多样性,在多元的复杂的视角与言论中去思辨,才能不再“愚蠢浅薄”。而互联网恰恰为大多数人展开了视野,看到了社会及世界的多面性,越早接触网络进行数字阅读,越早远离“浅薄愚蠢”,而无论只看“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这一个视角,或者只看“凤凰”“大公报”这一类,才是社会“浅薄愚蠢”的真正来源,而如果这些人还成为决策者,那就要把国家和民族带入危险的境地了。

Copyright@dwenzh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26949号
联系邮箱:dwenzhao@163.com  QQ:160828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