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闲谈
《世界人权宣言》
提线木偶与自由电子
我看高等教育与技校
贫富不均还是权利机会不均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学习经典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
谁可做他人的算命先生
雍正王朝的价值观
考考你是否认识这些字
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应正视人的欲望
合唱比赛给我们带来的联想
戴着耳机唱着歌
官员和老百姓到底有多远
拐骗?恋爱!--火车偶遇
野蛮女友现实上演
劝诫抽烟者的有效方法
抛不开的诺贝尔情结
母亲节的有趣逻辑
关于砖和螺丝钉
关于名利
关于完人
关于性
话语权与谈资
辣妹子何时开始不怕辣
写在读书日之后
闲谈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老而不死是为贼
改变
从文化传统看中西科技评价的差别
闲谈城市与历史变迁
“打哪指哪”的精英治国论
文化传统与体育
枪事
吃了吗?
提线木偶与自由电子
我看高等教育与技校
贫富不均还是权利机会不均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学习经典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
谁可做他人的算命先生
雍正王朝的价值观
考考你是否认识这些字
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应正视人的欲望
合唱比赛给我们带来的联想
戴着耳机唱着歌
官员和老百姓到底有多远
拐骗?恋爱!--火车偶遇
野蛮女友现实上演
劝诫抽烟者的有效方法
抛不开的诺贝尔情结
母亲节的有趣逻辑
关于砖和螺丝钉
关于名利
关于完人
关于性
话语权与谈资
辣妹子何时开始不怕辣
写在读书日之后
闲谈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老而不死是为贼
改变
从文化传统看中西科技评价的差别
闲谈城市与历史变迁
“打哪指哪”的精英治国论
文化传统与体育
枪事
吃了吗?
吃了吗?
“吃了吗?”这是中国传统的问候语,在我小时候,街上遇到人,基本都是这样打招呼的,哪怕是在公共厕所遇到。人,要生存,首先就要吃喝,这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西方哲学把这类事情列为人的本能或基本欲求之一。其实,2000多年前的先秦哲人早就有了这种认识,“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后来理学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知是走向了哪个方向?
人一出生就要吃,其实其他动物也大多如此。但哪些可能吃,哪些不能吃,就是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了,搞错了,轻则伤害身体,重则可能丧命。我们的眼睛和舌头在辨别食物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我们知道,苦的、麻的、涩的,不仅是不好吃,而且大多是有毒素的,味道不对,就要躲开,少量咀嚼少量进食大都不致送命,然后就记忆了,就可用眼睛分辨了。当然,像人这样的灵长类动物,都有漫长的成长期,会在跟随前辈时学到很多知识,避免了很多危险。
虽然人可能饥不择食,但正常情况下必须知道什么可以吃及怎么吃,很多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从小受教育并成为习惯,一般并没有考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生吃水果,但蔬菜一般都是炒着吃,而肉更是要熟食,这是有原因的。其实,从现代营养学来说,加热食物会损失一部分必要的物质,特别是维生素之类,但从卫生健康及易消化吸收角度,熟的食物才更合适,二者之间常常有矛盾。水果,是树栖的灵长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大都生长在高大的树上,植物就是以提供食物的方式让动物来取食以传播其种子,所以成熟的果实大都是安全的,但种子却常常有毒素。水果是一种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生食最能保存其营养,在古代没有农药也没有环境污染的环境下,生吃水果不会损害健康,何况很多还有果皮可以剥去。但蔬菜,往往是植物的根茎叶,本来就不希望为动物食用的,很多植物为了避免被动物当作食物而进化出各种保护措施,比如刺、难吃的味道,甚至就有毒。人类经过千万年的生活,才选择出了那些好吃且安全的植物,作为蔬菜来种植,但往往生吃味道比较差。而且蔬菜大都长得比较低矮,容易沾染上地面的细菌及寄生虫,而且古代又是使用人畜排泄物作为肥料,危险性就更大,所以需要洗净加热再吃,这样才比较安全。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寄生虫或病菌,并且很多是人畜都可能受感染的,为了健康,一般都要充分加热,而且肉食加热后更容易咀嚼,有利于消化吸收。不吃生肉是一种健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不吃病死的动物的肉。这都是从小就要传授的生活知识。
当然,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不同,饮食习惯也会有些差别,比如日本人比较喜欢生食海鲜,欧美人则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牛排。日本是海中的岛屿,古代环境下海洋生物基本没有毒物污染,而且就算有些寄生虫,盐水环境下的寄生虫大多也不能在陆地动物身上生存(据说有个别品种是可以的),所以健康风险就比较小,生食问题并不大。但现在人口密度大,人类产生的污水已经污染了很多沿海地区,可以直接生吃的海鲜已经很少了。而牛与人都是陆生哺乳动物,共通的寄生虫及传染病非常多,当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养殖场一般都具备比较完善的防疫和检疫措施,吃半生牛肉影响健康的风险或者比较小,欧美人的这种嗜好大概与其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多,但能吃的、好吃的并不多,而且并没有容易分辨的规律性的特征,不过大多都变为栽培种植的品种,通过人的有目的的传播和种植,遍及到世界各地的适宜的人类生活区。没有被栽培种植的,也有可吃的,比如荠菜、灰灰菜、马齿苋等野菜,但普适性往往就不如栽培蔬菜,一般只是少吃一点尝鲜而已,而且这种地域差异很大,非土生土长的人并不会了解。与此不同,虽然动物的种类也很多,那些适合吃哪些不适合,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总结出了规律,并写入了教材:“可吃的牲畜就是牛、绵羊、山羊、鹿、羚羊、狍子、野山羊、麋鹿、黄羊、青羊。凡分蹄成为两半又倒嚼的走兽,都可以吃。但那些倒嚼或者分蹄之中不能吃的是骆驼,兔子、沙番(一种蹄兔)因为倒嚼不分蹄,对你们就不洁净。猪因为是分蹄却不倒嚼,对你们就不洁净。这些兽的肉,就不可以吃,死的也不能摸。水中可吃的是有翅有鳞的,凡无翅无鳞的都不可以吃,对你们不洁净。凡洁净的鸟,都可以吃,不可吃的是雕、狗头雕、红头雕、小鹰、鹞鹰、乌鸦与其类、鸵鸟、夜鹰、鱼鹰、鸮鸟、猫头鹰、角鸱、鹈鹕、秃雕、鸬鹚、鹳、鹭鸶与其类、戴胜与蝙蝠。凡有翅膀爬行的物对你们不洁净,都不能吃。凡自死的,都不可以吃,可以给你城里寄居的吃,或卖给外人吃。”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时感到非常有意思,那么详细的列表,很像一位老者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是真实生活经验的总结。
你看,上面明确写出了适宜吃和不适宜吃的动物。其中的鸟类,认为不适合吃的大都是猛禽,猛禽外有主要以鱼为食物的几种,但戴胜、鸦与鸵鸟列入其中不太知道为何。鱼类只能吃有鳞有翅(大概指鳍吧)的,中国人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无鳞鱼是肉食鱼,因为食性杂,体内会积累毒素,人吃了容易生病,这种民间看法流传很广。其实真正无鳞的鱼并不多,如泥鳅、鲶鱼、河鳝、河豚、带鱼、鲨鱼等,还有海鳗、鳐等深海鱼类,有些鱼则因为鱼鳞细小而会被认为是无鳞鱼,如鲅鱼、鲐鱼、鲳鱼等,基本都是肉食鱼,一般认为体质弱或容易过敏的人不要吃,像河豚更是有毒的鱼。当然,中国人也经常食用其中一些鱼类,北方人很喜欢吃鲅鱼馅饺子,带鱼以前也是一种过年必备的年货,还有人“拼死吃河豚”,而塘鲺(鲶鱼的一种)似乎是岭南最常见的养殖鱼,据说是因为生长快、养殖成本低,连打工者的食堂都会有。或者无鳞无翅的也包括如鲎、龟、鳄鱼、江豚、海豚、鲸这类水生的节肢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吧。
而对于走兽的描述,就更清晰了,“分蹄成为两半又倒嚼”,现代动物分类中对应为偶蹄动物(偶蹄目)及反刍动物,其实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纲),偶蹄目为哺乳纲中的一类,而反刍动物往往被认为是偶蹄目下的亚目。偶蹄目多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陆生哺乳动物,像牛、羊、羚羊、鹿等都属于其中,而且包括猪、河马及骆驼。而不属于偶蹄目的哺乳动物,主要是灵长类(猿猴及人)、啮齿类(鼠、松鼠、狸、旱獭、豚鼠、豪猪)、食肉目(犬科、猫科、鼬、水獭、獾、海豹、海狮、海獭等)、鲸目(包括海豚、江豚)、长鼻目(象)、兔和鼠兔、土豚、蝙蝠、穿山甲等,还有一个奇蹄目,主要包括马、驴、斑马、犀牛、貘。
现代研究也认为,肉食性的动物,因为捕食其他动物,而且很多会吃腐肉的,更容易携带病菌及寄生虫,而且作为食物链的顶端的动物,更容易积聚一些不容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有机农药,而草食性动物安全性更高。其实古人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几乎把所有常见的食肉动物排除在适宜食用之外了。
上面虽然列出了很多适宜吃的动物,但作为长期可靠的食物来源,还要考虑容易驯化、饲养和容易繁殖等,走兽中牛、羊、骆驼、马、驴、猪、狗、猫等都很容易驯化,但骆驼、马和驴更多是作为畜力使用,狗、猫、猪、马、驴因为不是反刍动物,所以能畜养食用的主要就是牛羊了。其中也明确写明了不适宜吃猪肉,但这里引用的其实是《圣经》中的一段,出自旧约的申命记第14章,是出埃及记的后面一卷。
圣经中的旧约,其实是一部犹太人的典籍,旧约中记载的犹太人活动范围从埃及到巴比伦,虽然也有尼罗河三角洲及两河流域的小片农耕区,但更广泛的是草原和沙漠地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那个时代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出产的粮食对人来说都不够,所以能够批量饲养的动物应为不会与人争食的。草原上遍布的草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这是人的胃肠无法消化的,但却是马、驴、骆驼、牛、羊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并能转化为人可以食用的肉类和奶类,所以在大草原是最适合大量驯养的。但马、驴、骆驼一般作为畜力使用,牛羊则主要作为肉食或奶制品来源。
如果严格按照圣经的教义,马、驴、骆驼与猪一样,都是不能吃的,所以据说犹太人其实是不吃的,但后来一些传入基督教的地方,看来就并非那样严格遵守每个条文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选择。像中国,传统上中原地区就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为了农耕需要,主要使用牛来耕地,所以古代社会一般都有保护耕牛的规定,不能随便宰杀。同样农业发达的地方--印度,牛甚至被作为神,禁止宰杀和食用了。农业发达,无论米糠还是麸皮,酿造酒醋酱油等的副产品酒糟、醋糟、酱渣,还有榨过油的豆粕、制作豆腐后的豆腐渣等都很多,其中还有很多营养,浪费了很可惜也影响环境,这些都是猪的好饲料。而羊则因为会吃庄稼而不适合放养。
像广州,虽然称为羊城,实际上基本看不到羊,在珠三角十多年了都没有在野外见过一只羊。岭南与北方中原地区还不同,这里炎热潮湿,河流密布,植物茂密,远古时期人口稀少时是适合渔猎的地方,所以当地人甚至不需要大量畜养动物,需要时到林中猎杀就足够了。而且,像马、黄牛、羊等草原动物喜食的富含纤维素的那些草类,在岭南难以取得,使得饲养成本很高,甚至比食用粮食类的动物还难以养殖,适合的是像水牛这样的动物,当然也是作为耕地的畜力使用的。这种环境造成岭南人传统上食用动物的类别很多很杂,随处获取随处可食。
一种生活方式,会派生出一种生活习惯或者习俗,在那种环境下是合理的,这种习俗如果固化成了一种宗教教义,则会受到这种生活环境的制约。当这种宗教传播到域外时,如果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了,合理的因素往往就改变了,就需要面对一个适应新情况的问题。像犹太教的一些教义,虽然写入了圣经,但传播过程中,其实是只会宣讲那些适应新环境新情况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宗教教义的本地化问题,其实后来的一些教派还经历了近代化过程,变成了更开放包容的新教教派,虽然也保持了原有的食用牛羊的习俗,但并没有早期的那些严格的禁忌,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的科学的检验检疫方法,足以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了。
人一出生就要吃,其实其他动物也大多如此。但哪些可能吃,哪些不能吃,就是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了,搞错了,轻则伤害身体,重则可能丧命。我们的眼睛和舌头在辨别食物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我们知道,苦的、麻的、涩的,不仅是不好吃,而且大多是有毒素的,味道不对,就要躲开,少量咀嚼少量进食大都不致送命,然后就记忆了,就可用眼睛分辨了。当然,像人这样的灵长类动物,都有漫长的成长期,会在跟随前辈时学到很多知识,避免了很多危险。
虽然人可能饥不择食,但正常情况下必须知道什么可以吃及怎么吃,很多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从小受教育并成为习惯,一般并没有考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生吃水果,但蔬菜一般都是炒着吃,而肉更是要熟食,这是有原因的。其实,从现代营养学来说,加热食物会损失一部分必要的物质,特别是维生素之类,但从卫生健康及易消化吸收角度,熟的食物才更合适,二者之间常常有矛盾。水果,是树栖的灵长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大都生长在高大的树上,植物就是以提供食物的方式让动物来取食以传播其种子,所以成熟的果实大都是安全的,但种子却常常有毒素。水果是一种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生食最能保存其营养,在古代没有农药也没有环境污染的环境下,生吃水果不会损害健康,何况很多还有果皮可以剥去。但蔬菜,往往是植物的根茎叶,本来就不希望为动物食用的,很多植物为了避免被动物当作食物而进化出各种保护措施,比如刺、难吃的味道,甚至就有毒。人类经过千万年的生活,才选择出了那些好吃且安全的植物,作为蔬菜来种植,但往往生吃味道比较差。而且蔬菜大都长得比较低矮,容易沾染上地面的细菌及寄生虫,而且古代又是使用人畜排泄物作为肥料,危险性就更大,所以需要洗净加热再吃,这样才比较安全。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寄生虫或病菌,并且很多是人畜都可能受感染的,为了健康,一般都要充分加热,而且肉食加热后更容易咀嚼,有利于消化吸收。不吃生肉是一种健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不吃病死的动物的肉。这都是从小就要传授的生活知识。
当然,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不同,饮食习惯也会有些差别,比如日本人比较喜欢生食海鲜,欧美人则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牛排。日本是海中的岛屿,古代环境下海洋生物基本没有毒物污染,而且就算有些寄生虫,盐水环境下的寄生虫大多也不能在陆地动物身上生存(据说有个别品种是可以的),所以健康风险就比较小,生食问题并不大。但现在人口密度大,人类产生的污水已经污染了很多沿海地区,可以直接生吃的海鲜已经很少了。而牛与人都是陆生哺乳动物,共通的寄生虫及传染病非常多,当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养殖场一般都具备比较完善的防疫和检疫措施,吃半生牛肉影响健康的风险或者比较小,欧美人的这种嗜好大概与其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多,但能吃的、好吃的并不多,而且并没有容易分辨的规律性的特征,不过大多都变为栽培种植的品种,通过人的有目的的传播和种植,遍及到世界各地的适宜的人类生活区。没有被栽培种植的,也有可吃的,比如荠菜、灰灰菜、马齿苋等野菜,但普适性往往就不如栽培蔬菜,一般只是少吃一点尝鲜而已,而且这种地域差异很大,非土生土长的人并不会了解。与此不同,虽然动物的种类也很多,那些适合吃哪些不适合,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总结出了规律,并写入了教材:“可吃的牲畜就是牛、绵羊、山羊、鹿、羚羊、狍子、野山羊、麋鹿、黄羊、青羊。凡分蹄成为两半又倒嚼的走兽,都可以吃。但那些倒嚼或者分蹄之中不能吃的是骆驼,兔子、沙番(一种蹄兔)因为倒嚼不分蹄,对你们就不洁净。猪因为是分蹄却不倒嚼,对你们就不洁净。这些兽的肉,就不可以吃,死的也不能摸。水中可吃的是有翅有鳞的,凡无翅无鳞的都不可以吃,对你们不洁净。凡洁净的鸟,都可以吃,不可吃的是雕、狗头雕、红头雕、小鹰、鹞鹰、乌鸦与其类、鸵鸟、夜鹰、鱼鹰、鸮鸟、猫头鹰、角鸱、鹈鹕、秃雕、鸬鹚、鹳、鹭鸶与其类、戴胜与蝙蝠。凡有翅膀爬行的物对你们不洁净,都不能吃。凡自死的,都不可以吃,可以给你城里寄居的吃,或卖给外人吃。”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时感到非常有意思,那么详细的列表,很像一位老者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是真实生活经验的总结。
你看,上面明确写出了适宜吃和不适宜吃的动物。其中的鸟类,认为不适合吃的大都是猛禽,猛禽外有主要以鱼为食物的几种,但戴胜、鸦与鸵鸟列入其中不太知道为何。鱼类只能吃有鳞有翅(大概指鳍吧)的,中国人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无鳞鱼是肉食鱼,因为食性杂,体内会积累毒素,人吃了容易生病,这种民间看法流传很广。其实真正无鳞的鱼并不多,如泥鳅、鲶鱼、河鳝、河豚、带鱼、鲨鱼等,还有海鳗、鳐等深海鱼类,有些鱼则因为鱼鳞细小而会被认为是无鳞鱼,如鲅鱼、鲐鱼、鲳鱼等,基本都是肉食鱼,一般认为体质弱或容易过敏的人不要吃,像河豚更是有毒的鱼。当然,中国人也经常食用其中一些鱼类,北方人很喜欢吃鲅鱼馅饺子,带鱼以前也是一种过年必备的年货,还有人“拼死吃河豚”,而塘鲺(鲶鱼的一种)似乎是岭南最常见的养殖鱼,据说是因为生长快、养殖成本低,连打工者的食堂都会有。或者无鳞无翅的也包括如鲎、龟、鳄鱼、江豚、海豚、鲸这类水生的节肢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吧。
而对于走兽的描述,就更清晰了,“分蹄成为两半又倒嚼”,现代动物分类中对应为偶蹄动物(偶蹄目)及反刍动物,其实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纲),偶蹄目为哺乳纲中的一类,而反刍动物往往被认为是偶蹄目下的亚目。偶蹄目多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陆生哺乳动物,像牛、羊、羚羊、鹿等都属于其中,而且包括猪、河马及骆驼。而不属于偶蹄目的哺乳动物,主要是灵长类(猿猴及人)、啮齿类(鼠、松鼠、狸、旱獭、豚鼠、豪猪)、食肉目(犬科、猫科、鼬、水獭、獾、海豹、海狮、海獭等)、鲸目(包括海豚、江豚)、长鼻目(象)、兔和鼠兔、土豚、蝙蝠、穿山甲等,还有一个奇蹄目,主要包括马、驴、斑马、犀牛、貘。
现代研究也认为,肉食性的动物,因为捕食其他动物,而且很多会吃腐肉的,更容易携带病菌及寄生虫,而且作为食物链的顶端的动物,更容易积聚一些不容易排出的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有机农药,而草食性动物安全性更高。其实古人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几乎把所有常见的食肉动物排除在适宜食用之外了。
上面虽然列出了很多适宜吃的动物,但作为长期可靠的食物来源,还要考虑容易驯化、饲养和容易繁殖等,走兽中牛、羊、骆驼、马、驴、猪、狗、猫等都很容易驯化,但骆驼、马和驴更多是作为畜力使用,狗、猫、猪、马、驴因为不是反刍动物,所以能畜养食用的主要就是牛羊了。其中也明确写明了不适宜吃猪肉,但这里引用的其实是《圣经》中的一段,出自旧约的申命记第14章,是出埃及记的后面一卷。
圣经中的旧约,其实是一部犹太人的典籍,旧约中记载的犹太人活动范围从埃及到巴比伦,虽然也有尼罗河三角洲及两河流域的小片农耕区,但更广泛的是草原和沙漠地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那个时代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出产的粮食对人来说都不够,所以能够批量饲养的动物应为不会与人争食的。草原上遍布的草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这是人的胃肠无法消化的,但却是马、驴、骆驼、牛、羊等动物的主要食物,并能转化为人可以食用的肉类和奶类,所以在大草原是最适合大量驯养的。但马、驴、骆驼一般作为畜力使用,牛羊则主要作为肉食或奶制品来源。
如果严格按照圣经的教义,马、驴、骆驼与猪一样,都是不能吃的,所以据说犹太人其实是不吃的,但后来一些传入基督教的地方,看来就并非那样严格遵守每个条文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选择。像中国,传统上中原地区就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为了农耕需要,主要使用牛来耕地,所以古代社会一般都有保护耕牛的规定,不能随便宰杀。同样农业发达的地方--印度,牛甚至被作为神,禁止宰杀和食用了。农业发达,无论米糠还是麸皮,酿造酒醋酱油等的副产品酒糟、醋糟、酱渣,还有榨过油的豆粕、制作豆腐后的豆腐渣等都很多,其中还有很多营养,浪费了很可惜也影响环境,这些都是猪的好饲料。而羊则因为会吃庄稼而不适合放养。
像广州,虽然称为羊城,实际上基本看不到羊,在珠三角十多年了都没有在野外见过一只羊。岭南与北方中原地区还不同,这里炎热潮湿,河流密布,植物茂密,远古时期人口稀少时是适合渔猎的地方,所以当地人甚至不需要大量畜养动物,需要时到林中猎杀就足够了。而且,像马、黄牛、羊等草原动物喜食的富含纤维素的那些草类,在岭南难以取得,使得饲养成本很高,甚至比食用粮食类的动物还难以养殖,适合的是像水牛这样的动物,当然也是作为耕地的畜力使用的。这种环境造成岭南人传统上食用动物的类别很多很杂,随处获取随处可食。
一种生活方式,会派生出一种生活习惯或者习俗,在那种环境下是合理的,这种习俗如果固化成了一种宗教教义,则会受到这种生活环境的制约。当这种宗教传播到域外时,如果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了,合理的因素往往就改变了,就需要面对一个适应新情况的问题。像犹太教的一些教义,虽然写入了圣经,但传播过程中,其实是只会宣讲那些适应新环境新情况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宗教教义的本地化问题,其实后来的一些教派还经历了近代化过程,变成了更开放包容的新教教派,虽然也保持了原有的食用牛羊的习俗,但并没有早期的那些严格的禁忌,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的科学的检验检疫方法,足以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