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闲谈
《世界人权宣言》
提线木偶与自由电子
我看高等教育与技校
贫富不均还是权利机会不均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学习经典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
谁可做他人的算命先生
雍正王朝的价值观
考考你是否认识这些字
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应正视人的欲望
合唱比赛给我们带来的联想
戴着耳机唱着歌
官员和老百姓到底有多远
拐骗?恋爱!--火车偶遇
野蛮女友现实上演
劝诫抽烟者的有效方法
抛不开的诺贝尔情结
母亲节的有趣逻辑
关于砖和螺丝钉
关于名利
关于完人
关于性
话语权与谈资
辣妹子何时开始不怕辣
写在读书日之后
闲谈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老而不死是为贼
改变
从文化传统看中西科技评价的差别
闲谈城市与历史变迁
“打哪指哪”的精英治国论
文化传统与体育
枪事
吃了吗?
提线木偶与自由电子
我看高等教育与技校
贫富不均还是权利机会不均
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学习经典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
谁可做他人的算命先生
雍正王朝的价值观
考考你是否认识这些字
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应正视人的欲望
合唱比赛给我们带来的联想
戴着耳机唱着歌
官员和老百姓到底有多远
拐骗?恋爱!--火车偶遇
野蛮女友现实上演
劝诫抽烟者的有效方法
抛不开的诺贝尔情结
母亲节的有趣逻辑
关于砖和螺丝钉
关于名利
关于完人
关于性
话语权与谈资
辣妹子何时开始不怕辣
写在读书日之后
闲谈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老而不死是为贼
改变
从文化传统看中西科技评价的差别
闲谈城市与历史变迁
“打哪指哪”的精英治国论
文化传统与体育
枪事
吃了吗?
全民防疫下的冷思考
目前疾病蔓延,形成全国防控的局面,很多地方车船停运如同退回农耕,各地口罩等物资短缺但一些强制佩戴政策又造成一些矛盾,各种报道非常多。我目前处于相对比较安全的地带,所在城市虽然有病例但数量不多,但超市蔬菜已见断货。想起17年前的萨斯时期,当时我就处在初始爆发的珠三角,也没有这样的恐慌状况,可能是这些年生活改善,民众更在意健康与生命,所以各种反应强度就有很大不同。
疾病的传播,有高风险地区、高风险场合、低风险地区、低风险场合的区别。高低风险地区,可以看官方发布的病例数据,图示的更直观,不过要看那种细致到地级市这一级别的地图,省内的如果能到县级更好,但好像很难见到,那种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图没有多少意义,提供的信息太粗略,只会造成恐慌情绪。而高低风险场合,一般是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风险高,人流密集的地方风险高,而空旷的室外风险低,接触不到外人的地方风险低。在高风险地区的高风险场合,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比如一起聚餐、聚会,飞沫充满狭小空间,算相濡以沫,不被传染上真是好运气;而在低风险地区的低风险场合,如人很少的野外劳作散步,已相“望”于江湖,如果感染上就是奇迹。不要让公众理解为现在满街都是病毒,甚至在城乡空气中密布,一个发病者就能污染一个城市整个村庄,碰上飞沫就病、沾上就死,使恐慌情绪蔓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医院等特殊环境的保险措施不适合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特别是一些媒体人,可能自身就缺乏基本科学认识,听风就是雨,但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以官方的名义大量传播一些片面的说法和信息,制造出很多紧张情绪,并带来一些没必要的问题,比如口罩的脱销。以目前的情形看,事情并不会马上过去迅速终结并戛然而止,而会延续一段时间才逐渐消退,但受影响的数亿人需要生活,都让躲在家里短期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社会不可能退回到脱离外界的农耕时代,一些管控措施只能短期应急而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逐渐转向可延续性,管控风险即可,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无风险。
对于高低风险地区及高低风险场合,有关科研部门是否能提出一些可以量化的方法及指标,比如以发现病例数为基础,加上获得或预估的传染率、病死率等指标,形成一个地方的风险指数;而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性,划定一些场合的风险指数;这样,公众及有关人员就可以把得到的两个指数用简单算法(比如乘法)得到一个特定地区的某些场合的综合风险指数,便于根据风险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而不会一遇到事情就按顶格风险控制,造成恐慌也加大社会成本。传染病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会长期存在,像冠状病毒这样的疫情以后也难说不会再发生,而流行性感冒几乎年年都会有,社会不能一次次以社会停摆的方式来防控,而怎样防控、防控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政府防控需要使用什么力度,或者都需要更细化,细化到有指标指数来测定,这样或许更容易操作。当然,这种指数体系一开始肯定是不会完善完备的,需要一次次根据实际防控情况进行修正并补充完善,个人认为有量化体系会更便于各级执行部门进行操作,至少便于公众合适地去防控风险,而不会那么盲从恐慌。
另外,目前的口罩名称及型号似乎也比较混乱,让我这种有一些医疗常识的人都一头雾水,比如什么是N95,而什么是KN95,什么是医用口罩,什么是外科口罩,这如此多的名称及型号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搞不清楚,不知哪种防护好哪种防护差,更不知普通民众在什么场合需要怎么选择,恐怕也需要规范化一些。
疾病的传播,有高风险地区、高风险场合、低风险地区、低风险场合的区别。高低风险地区,可以看官方发布的病例数据,图示的更直观,不过要看那种细致到地级市这一级别的地图,省内的如果能到县级更好,但好像很难见到,那种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图没有多少意义,提供的信息太粗略,只会造成恐慌情绪。而高低风险场合,一般是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风险高,人流密集的地方风险高,而空旷的室外风险低,接触不到外人的地方风险低。在高风险地区的高风险场合,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比如一起聚餐、聚会,飞沫充满狭小空间,算相濡以沫,不被传染上真是好运气;而在低风险地区的低风险场合,如人很少的野外劳作散步,已相“望”于江湖,如果感染上就是奇迹。不要让公众理解为现在满街都是病毒,甚至在城乡空气中密布,一个发病者就能污染一个城市整个村庄,碰上飞沫就病、沾上就死,使恐慌情绪蔓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医院等特殊环境的保险措施不适合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特别是一些媒体人,可能自身就缺乏基本科学认识,听风就是雨,但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以官方的名义大量传播一些片面的说法和信息,制造出很多紧张情绪,并带来一些没必要的问题,比如口罩的脱销。以目前的情形看,事情并不会马上过去迅速终结并戛然而止,而会延续一段时间才逐渐消退,但受影响的数亿人需要生活,都让躲在家里短期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社会不可能退回到脱离外界的农耕时代,一些管控措施只能短期应急而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逐渐转向可延续性,管控风险即可,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无风险。
对于高低风险地区及高低风险场合,有关科研部门是否能提出一些可以量化的方法及指标,比如以发现病例数为基础,加上获得或预估的传染率、病死率等指标,形成一个地方的风险指数;而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性,划定一些场合的风险指数;这样,公众及有关人员就可以把得到的两个指数用简单算法(比如乘法)得到一个特定地区的某些场合的综合风险指数,便于根据风险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而不会一遇到事情就按顶格风险控制,造成恐慌也加大社会成本。传染病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会长期存在,像冠状病毒这样的疫情以后也难说不会再发生,而流行性感冒几乎年年都会有,社会不能一次次以社会停摆的方式来防控,而怎样防控、防控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政府防控需要使用什么力度,或者都需要更细化,细化到有指标指数来测定,这样或许更容易操作。当然,这种指数体系一开始肯定是不会完善完备的,需要一次次根据实际防控情况进行修正并补充完善,个人认为有量化体系会更便于各级执行部门进行操作,至少便于公众合适地去防控风险,而不会那么盲从恐慌。
另外,目前的口罩名称及型号似乎也比较混乱,让我这种有一些医疗常识的人都一头雾水,比如什么是N95,而什么是KN95,什么是医用口罩,什么是外科口罩,这如此多的名称及型号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搞不清楚,不知哪种防护好哪种防护差,更不知普通民众在什么场合需要怎么选择,恐怕也需要规范化一些。